教育产业化的目标,不是让上学更便宜,而是让「更多的人」上学。
1)肉块
若讨论 20 世纪后十年,最伟大最有益的改革,无疑论「教育产业化」没数。利国利民,万世景仰。教育产业化对中国长远的裨益,是巨大的,深远的,无可估量的。
「教育产业化」的目的,不是让上学更便宜,而是让「更多的人」上学。
道理是很简单的,当总的科教文卫拨款一定时,如果让一个人享受了过大的福利,则必然导致受益者人群的减少。
比如说,在 20 年前,上大学是完全免费的。国家包干了从学费,书本费,住宿费,辅导器件费,学杂费,甚至伙食费等一切费用开支。很好么?听起来很美妙。
但事实的结果是,中国只有 2% 的人能够上大学!
我们知道很多人怀念那不劳而获的「免费」时代。但却不知道该时代的冷酷,凶残,与悲哀。
比如说,当我有一大块肉,如果我让每个人都开怀大嚼,蹄膀加里脊。或许我只能够供应二个人饱食。
而如果我把这块肉切碎,切成肉片和排条,就可以供应十个人的伙食。而且从营养学上讲,这已经够人类一天的蛋白质摄入需求,效果没有什么不同。
如果我把肉类进一步切碎,切成肉丝和肉糜,做成肉燥饭和肉丝面,就可以供应更更多的人,或许有 100 人,每个人都补充到了油水,每个人都更加强壮。
如果我把肉进一步地切碎,捣成肉末,再烧一大锅的肉汤。这时候,该肉的效用达到了最大化,甚至可以供应 1000 个人的伙食。这些人,每一个人都吃不饱,但至少身上热乎乎的,感觉增长了精神和力气。
「教育产业化」也是同样的道理,很多人都怀念当年「无所不包」的年代,怀念当年一登龙门就可以衣食免费的年代。
殊不知,这样的制度,就好比把一大块肉,让二个人尽情享用,这二个人虽然吃得了很饱很爽,但旁边另外的 98% 的人根本陷入饥饿。任何一个鼓吹包养时代的无知者,必须牢牢记住。整个 1950~1980 年代,中国的大学录取率仅只有 2%。上了大学或许是令人愉快的,但你根本没机会考入大学。
随着 80 年代末的第一次改革,中国让每一个家庭,少量掏出了一部分的费用。从而减轻了每一个学员身上的人均投入。这就象大肉块切成了肉排,每个人吃得少了,但受益者的人群却扩大了。中国第一次终于有可能,将大学录取率提高到了 10% 左右。
90 年代初中的第二轮改革,个人负担的比例更大,相对而言的,国家比例更小,「人均补贴」更少,因而受益的人群也就更大。哪怕同样的教育投入,大学录取率也可以轻易地提高到 25% 左右。
90 年代末的第三轮改革,在学费分摊中,个人负担的比例更重,国家给予的「人均补贴」更少,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教育史上最大,最灿烂,最辉煌,最伟大的一次飞跃。中国的「大学录取率」,破天荒地能达到了 65% 左右。上大学,再也不是一种梦想。人人只要有心向学,再也不用为「录取名额数」犯愁了。
当国家给予每一个人的「人均补贴」越少,我们也就能录取更多的大学生。换言之,「教育产业化」成功的标志,不是上大学更廉价更容易,而是「更多的人」能上大学。
我们时常听到那些懒惰的,卑鄙的,自私的家伙,时时刻刻在讨论着,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却为学费犯愁。农村父女相对而哭的故事。
错了,错了,全错了,如果不是「教育产业化」,你甚至根本就收不到录取通知书!
2)正义
人类贪婪而且又愚蠢,只看见眼前的利益,却看不到其背后潜伏的逻辑。只会抱怨却不懂得记恩。只想着眼前的学费无法筹措,却不想到,如果没有「教育产业化」,你甚至根本没有机会收到录取通知书!
在我们的第二节中,我们要讨论一下,关于分配、责任,人类的正义。
很简单地说,「免费教育的 2% 录取通知率」和「付费的 65% 录取通知率」,哪一个更伟大,更高尚,更符合人类正义。
以真善美,平等和博爱的名义,我们认为,「付费的 65% 录取通知率」,才符合人类的道德观念,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才是社会公益的所在。
首先,我们知道,税收的来源,是全社会的资金。政府,是全社会的公益基础。同样道理,政府的每一笔支出,必须不偏不倚地面对每一个公民,而不可偏颇于某一小团体,某一小部分人。
从公平角度讲,「2% 的人享受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无疑是极不合理的。我们的每一个人,都从工资和可怜的口粮中,缴出了心疼的一部分,用于国家税收。
而这全国的税收,归根到底居然仅有 2% 的人能享受到,仅有 2% 考上大学的人能享受教育资源。而且还是在全国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享用大学免费的食堂,住宿,实验室,图书馆和运动场。
这无疑是极不公平的。凭什么让全国的资源,让仅仅这 2% 的人群使用。即使这 2% 人是通过公平(或者不公平)的测验与考试,即使这 2% 人群在高考中获取高分;但就整个社会供养逻辑而言,仍然是极不公平的。
其次,从效率的角度讲,我们仍然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即「付费的 65%」要远远优于「免费的 2%」。
国家完全没有必要对教育采取补贴,如果可以让民众来自行承担这笔费用,就应该让民众来自行承担这笔费用。国家在任何一个项目上的使用,都应该追求效率,追求精简,追求国力最大化。如果教育可以少花钱,则这笔钱就可以省下来,投入更紧迫的项目,如救济孤老和造原子弹。或者减税。
从效率的角度讲,国家在每一个项目上都应该谨慎花钱。如果老百姓可以自行承担孩子们的校服,食宿,学杂。那就应该让老百姓自己掏腰包。而不应该动用国家的资金。尤其是象低效率的廿年前一样,由国家包干大学生的一切食宿开销,哪怕那学生明明可自行支付。这简直是对「未考上大学者」的犯罪!
符合效率的做法,应该让每一个家庭都尽可能地支付自己的学费,而尽可能地少问国家要钱,应该「压榨到你最后一滴血」。让每一个家庭都竭尽全力地支付学费,问国家讨取的补贴越少越好,最好为零。这样,你所省下来的份额,才可以拿来支助另外一个人。让我们另一个同胞,也幸福地拿到「录取通知书」。
中国需要腾飞,腾飞需要尽可能多的大学生,尽可能多的高素质人群。为了让有限的资源,培养出尽可能多的大学生,应该让每一个有支付能力的家庭,尽可能地自行支付他们的学费。我们应该慈悲地想到,当我拿出这一份学费的时候,远方有另一个人,因此也可以读大学。
3)助学贷款
在第二节中,我们已经详细地解释到,让每一个有支付能力的家庭,尽可能地自行支付学费,而不要问国家要一分钱。但或许仍然有人会问,对那些贫穷的家庭如何,对那些贫困以至于没有支付能力,对那些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却只能抱头痛苦的父女们,我们应该如何处置。
我们的意见很简单:「还是不能免学费」。
在这里,我们要介绍一下「助学贷款」,并让没有信用感,或者没有责任感的人群们,了解一下,什么叫做助学贷款,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助学贷款。
首先,让我们回到最先的问题,为什么不能免学费,为什么不让贫穷的家庭干脆免于宰牛卖秧。
答案还是很简单,就如我们最初所说的一样,「如果你全力豁免,那你只能帮助二个人。如果你分摊部分,你可以帮助十个人。如果你仅只弥补缺口,你可以帮助 100 个人」。
的确,我们有一笔巨额资金,可以帮助很大一群人。但无论多大的资金,都远没有达到 8 亿农民个个上大学的程度。那么「如何运用有限的资金,帮助尽可能多的人上学」,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当然也可以采取「完全免费」的方式,只要人均收入低于一定水准,就可以向政府申请支援,完全豁免学费。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资金很快就会耗尽。我们帮助不了几个人。当我们以为在大发善心的时候,我们实际上辜负了更多稍后来寻求帮助的人们。并在后来的数千万求助者面前,颜面扫地,保受无力感和良心的折磨。
这是伪善的慈悲。
比较好的办法,应是「助学贷款」,这样,一笔贷款在四五年收回来了以后,又可以再放出去,从而支助另外的一个人。这样,原本只能一次性帮助一个人的资金,现在却可以循环使用帮助十几个人。所以「助学贷款」一定是贷款,而不是「助学奖学金」。请各位同学们一定注意了,只有你们的按时还款,你的下一个学妹学弟才可以再申请贷款,才可以创造再一个读大学的机会。
同样的道理,也不难解释助学贷款为什么「有息」,作为一个非盈利机构,助学贷款本身却是要收取利息的,有的时候还很高。我们常听见很多学生在抱怨读大学不能免费的同时,又抱怨助学贷款的利率过高,不能无息,还本又要还息等等。
这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助学不用还」,那我们只能资助一个人。如果「助学贷款」,贷了要还,那我们可以资助十个人。如果「助学贷款有息」,不仅是贷款,而且还要问你收利息。那营业的规模就可以做大,甚至还有可能吸引外部投资者,同样一笔财政资金,我们就可以资助 100 个人!
我们曾经听说过很多令人恻然泪下的故事,如某乡村女孩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却没有能力支付学费,父女俩抱头痛哭等等。也曾听见过付费者的愤怒,他们不曾想自己原本根本没机会考上大学(2% 录取率),而只是抱怨读书还要交费,免费面包没有吃到等等。对「教育产业化」的误解和指责,几乎将伟人淹没。
真正的政治家,而不是政客,需要的是崇高的爱心,对民族利益的长远负责,伟大的洞察,和冷静的分析。愤怒和狂乱并不能让事情变得更好,狭隘与短视只能让你更上不了学。
大学回到「免费包养」的时代绝不可行。当我们大发善心,让父女抱头痛苦的「张春花」免费上学的同时,我们其实正残忍地剥夺了隔壁「李春花」的读书权利。因为她明年将不会收到录取通知书,因为免费福利的教育政策,只能保证 2% 的录取升学率。事实上更加不平等,不公平,不合理的惨剧是,你根本不会收到录取通知书!
同样道理,我们坚持为穷人提供「助学贷款」,是贷款而不是拨款,而且贷款一定要收利息,因为这样我们才可以资助更多的人,才可以使不仅「张春花」「李春花」,而且隔壁的「马春花」,后年也可以收到录取通知书。
4)不足
行文至此,我们对于「教育产业化」的基本观点,已经十分明确了,教育产业化的目标,不是让上学更便宜,而是让「更多的人」上学。
但面对目前执行中的现实情况,我想我们还是有几点应该注意和补充的。
「国家应该对全部的助学贷款实行担保!」
如前文所述,让更多的人,尽量多的人能上大学,是我们追求的正义所在。也是教育产业化的利益和意义所在。其中很核心的一环,即在个人负担大比例学费的情况下(可能高达¥10000 元/年),一些贫困的,无力支付的家庭该怎么办。
在我们的药方中,「助学贷款」占了很大的一环。因为教育是一种非常非常高回报的投资,一个大学生的工资,大约是一个普通农民的 5~15 倍。所以他们一旦毕业,通常都很容易地还清贷款。
但目前我们面临着一个很现实而且又尴尬的问题,或许是我们 D 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问题,或许是中国的素质教育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我们的天之骄子,我们的最高素质人群,我们的青春活力民族希望,21 世纪的大学生们,居然…. 竟然…. 怎么可能…. 居然会有 25% 的逃废贷款者。
这简直让人难以想象,身受 16 年高等教育,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的大学生,一旦毕业后,却居然有 1/4 的人,从来不还贷款,从人间蒸发,而且恶意地更换手机和地址通讯方式,恶性逃避债务。导致了银行系统的大规模坏帐,导致商业银行普遍不愿意对贫困地区学生贷款。
这是一件非常糟的倾向,助学贷款,是未来山区贫困学员的重要支柱。那些逃废债务的「大学生」们,那些自以为高级教育的现代残渣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们为你们的学弟学妹们创造了多大的灾难,又有多少抱头痛苦的「张春花」,会因为你们的行为,而借不到贷款,甚至拿了录取通知书也不能去上大学!
这是整个民族的悲哀,是全社会的沉沦,是历代中华民族的耻辱。如果我们历经 16 年不懈教育,培养出这么一批无诚信无责任感无仁义的现代残渣的话,那我们的教育一定是有问题了。如果我们不反思悔痛这一点,那我们的国民性一定也有问题了。
不、不、不、我绝不是要放弃掉对贫困地区的助学贷款。我仅是带到了这一丑恶的现象而痛心疾首罢了。事实上,在我们的倡议中,国家应该对全部的助学贷款实行全额担保,并承担起全部的连带担保责任。
「助学贷款」应该是我们一项坚定不移的长期国策,是一项全民福利。一定要保证每一个拿到录取通知书的人都能够踏进校门。
国家担保有很多好处,再不会有商业银行拒绝向贫困生贷款,从而使目前陷入绝境的贷款恢复生机。而且因为获得了中国政府等同的「国债级安全」,贷款的利率可以大大降低,从目前的 6.12% 降到 1.71% 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节省。利息上的革命性突破。
另一方面,要建立惩罚机制。欠贷不还的危害是巨大的,人人不还,耗尽本金,将使国家无力负担,从而被迫解除担保。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见的局面。我们应该严格地惩罚那些逃贷大学生们,是他们,是「张春花」上不起学的真正罪魁祸首。
中国应该建立起一套制度,一方面,对所有的学生实行无差异担保,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学费和伙食费贷款。另一方面,应该有严格的惩罚制度,国家应该建设一个网站,仅输入姓名,或身份证号码,或学校系科,或学生证号码,甚至或指纹;用人及雇佣的单位,就可以立即获取「黑名单」的记录,调查该学生有没有拖欠学费的不良记录,调查该学生的人品正直与否。
信用恶劣的学生们,将不得任何用人单位的信任,将无法在未来的商业社会中立足,将长期无法担任公职。这种人应该受到惩罚,因为你的行为,使你的一位学弟学妹上不了学。
教育产业化的目标,不是让上学更便宜,而是让「更多的人」上学。
(yevon_ou@yahoo.com,2006 年 1 月 30 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