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的石人

元朝的崩溃,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是陌生的。

在《明英烈》中,我们知道了鄱阳湖大战。在我们的教科书中,知道了 「广积粮,缓称王」。

但是元军的主力呢。如此庞大的一个帝国,说没就没了。当年百战百胜的蒙古骑兵哪去了。

我一直很想纪念这个人。

元军没有消失,他们只是撞见了石头人。

一)大都

在我们的民族主义教科书中,常常会煽动一些仇恨和恶行。近的譬如日本侵华,远的则有蒙古 「初夜权」 的传说。

在 TG 愚民教育中,绘声绘色地说道:「蒙古人欺凌汉人,享有剥夺汉人的初夜权。每一个汉人家里都要住着一个蒙古人」。

我们要说的是,以上报道完全不符合事实。

事实的真相是,如果我们要看元末的蒙古人口分布,大约 70% 都拱卫驻扎在大都(北京)周围。

蒙古的人口实在太少了。如果平铺到广饶的祖国大地。每个黄浦区才有 1 个人。

蒙古的大汗,不可能把兵力分得如此之散。他一定要优先保证北京的安全。其次,他也不会允许精锐的野战兵团,退化为二流子的驻戎兵团。

军人一定要在铁与血之中才会成长,一定要关在兵营里不停磨砺。

而如果军人一旦驻扎到地方,毫无疑问就会吃喝拉撒,贪污腐化。被汉奸和二流子拉拢,最后床上一颗子弹就可以刺杀成功。

同样的例子,也在 1937 年之后的日本侵华部队上重演。

日本有足够的主力部队。他们甚至可以在野战中,把国军打得找不到牙。

但日本没有足够的驻戎部队。这种东西我们今天叫做 「武警」。或者 「民兵」。或者 「预备役」。他们维持地方的治安,用二流的武器,几乎无能上阵作战。

没有驻戎部队。意味着你不能调动这个城市的资源,不能转化实力为生产力。意味着你真实没有抢到土地。

二)黄河

元末的形式,始于 1351 年修黄河大起义。独眼石人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随后,南方发展出六股实力,三大三小。

三股大的,是陈友谅(湖北,湖南),朱元璋(安徽,江西),张士诚(江苏,浙西)

三股小的,是方国珍(浙东),明玉珍(四川),陈有定(福建)。

当时的形势十分明显。角逐天下,基本就是三大势力的事。三小是打酱油的。

而每一个小势力,都是坚固异常。大势力如果想吞并他们,就得倾巢而出。这样后台老家就保不住了。

这样的情况下,爆发了最大最重要一场战役,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的 「鄱阳湖决战」。

朱元璋的运气非常好。打到最艰苦的时候,陈友谅戴着皇冠,穿着黄袍,脑袋伸出船舱来看看战况。

居然被流箭射死了!!!

陈军于是崩溃。

这实在是武侠小说绝好的题材,但双雄争霸此战,却决定了天下的命运。

击败了陈友谅之后,朱元璋就拥有了四个省。然后再回过头来攻击张士诚。张士诚无法抵挡。坚守了一年后破城。

此后朱元璋势如破竹,另外三股小势力已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

问题是,南方打得如火如荼,北方又如何?

元朝皇帝难道是睡得象死猪,元朝的主力部队在干什么。

蒙元在南方的势力难道是一夜之间瓦解,皇帝就看着他们变空白郡么。

三)北方

事实上,北方并没有闲着。南方有六股起义军,各占据一二个省的份额,最终互相吞噬。

北方只有一股起义军,就这一支军队,挡下了所有的元军。

这一支军队,就是红巾军。红巾军的领袖,就是刘福通。

我们的教科书上,曾经说过这个名字。但我们从未想过他如此牛逼。

刘福通是最早的起义军,也就是修黄河独眼石人的那位。这在历史上,首倡者能这么善战,也是少见的。

当南方分解成六股实力,朱元璋和陈友谅打得不可开交时。元朝政府在干什么呢,他们只干了一件事。「全力剿灭红巾军」。

当红巾军黄河起义之后,元朝政府先是派了 6000 人的河道军队前来镇压,然后被刘福通通通杀光。

元军再派了 10 万混编军团,继续杀光。

元军动员,组织了 30 万庞大军团,继续杀光。

连续三次的失败,使得元朝中枢也慌了。他们采取稳扎稳打的方法,仗着手里正规军团多,枪多人多地盘多,用一个正规对手的待遇,调集了各方的部队,慢慢地围拢上来。

但在这时候,元顺帝宫廷斗争发生了矛盾,于是 「大军百万,一时四散」。

元军的溃败,使得红巾军达到了鼎盛。他们活跃在毫州—汴梁一带,将交通完全堵塞。

红巾军的作用是什么呢,其一是挡住了元军的正面压力。其二则是使得元军对南方的通讯,彻底终止。

你想象一下,元军的部队,70% 基本都是围绕北京,拱卫设立。

在这样一个异族统治,而且向来残暴。名声不佳,经济一塌糊涂。

一下子突然几个月收不到中央消息了,然后就是二三年。

那会怎么样?哗,一下子全爆了。

于是因为红巾军的原因,元朝政府一年之间失去了对南方所有省份的控制。虽然还有陈有定等将领效忠,但已经完全无足轻重了。

而红巾军呢,他在北方一个人扛下了所有的元军攻击。

四)死战

刘福通在河南–安徽坚持,简直是元朝政府心肌梗塞的堵塞药。

宇文若尘有一篇微博讲,刘福通大概是历史上防御过兵种最多的部队了。

曾有一道历史考题,问朝鲜人有没有打到过河南。答案是有的,是元末的时候,被元朝政府征召至河南参战。

除了高丽的朝鲜兵,西域的色目人,贵州的苗兵,渤海的水军,伊朗的白俄高鼻子,鄂伦春的野人,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兵,几乎当时长相最象丑鬼的兵种,都有参与红巾军作战的记录。

当南方的汉族军权,三大三小正打得死去活来。北方的红巾军,正默默地啃下一轮又一轮蒙古冲击。蒙古人发疯一样要打开汴梁防线,而他们始终被封印在北方。

这个时候,刘福通不仅擅长打运动战。而且他擅长防守战的天份也出现了。

汴梁保卫战打了二年,安丰保卫战打了四年,每一次刘福通都是山穷水尽,可他却偏偏打不死。又硬又韧。

蒙古的骑兵部队,攻坚不是强项。蒙古人征服欧亚的方法,是大机动迂回骑射。

可如今刘福通据城死守,汉人向来擅长守城,蒙古人缺乏汉军工程部队。也是无可奈何。

红巾军以一支孤军,没有后方,没有盟军,独自在河南抗击蒙元全国军队。从 1351 年到 1363 年,足足扛了十二年。就连察罕帖木儿(赵敏她爸)都死在了他手中。

他不是超人,他只是一个石头人。

五)尾声

就在朱元璋鄱阳湖大战陈友谅,赢着通吃的那一年。刘福通再也坚持不住,和韩林儿一起向南逃,投奔朱元璋。

后来的结局,《倚天屠龙记》里已有叙说。

但是刘福通死的时机,十分巧妙。南方的诸阀经过多年混战,已经统一在了朱元璋手里。有了六七个省。

而北方的实力,大致可以分为几块。

北京:元朝皇帝及中央骑兵

山西:王保保,赵敏她爸死了以后她哥逐渐成为蒙古最大的军系。

山东:红巾军残部及军阀

陕西:地方戎守部队

蒙古:另一些王公

《剑桥元明史》这样写道:当南方大致被明军统一时,北方的武人还在津津自喜。因为从历史上,从无南方征服北方之先例。

南方的确很少征服北方。因为南方河道纵横。大乱之后,很容易分裂成诸多小势力。而华北平原一整块,完整一大家。

但 1367 年的历史与众不同。因为红巾军的抵抗,目前南方已经统一,而北方还分裂成五六块。

故事的结局毫无悬念。朱元璋率全部的主力北伐。轻易地扫下了残破不堪的河南,山东。

王保保一直为他的血统犯愁。他有汉人血统,可以自由地选择加入汉人一方,或者蒙古人一方。

但是,当他的犹豫最终决定当一个蒙古人时,他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时机。朱元璋的大军逼近北京,元顺帝没有决战的勇气。带上了蒙元的近卫军团,逃出去到关外大漠。

仅剩下的山西一省,也无法对抗朱元璋的主力。于是蒙元的势力,其实是被逐个击破的。

虽然只要差上几年,历史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蒙元的实力其实很强,蒙古人的主力,并不是败在了明军手里。北军的骑兵,甚至没有一场堂堂正正的会战。而是由于内耗和机遇,才莫名其妙被明军各个击破。

等到了草原上,元顺帝,王保保,蒙古原有的王公和驻扎部队,联合在了一起,又是一股庞大的力量。

但这个时候,朱元璋已经收复了北京,山西,相当于拥有整个中国本土的力量。蒙古和整个中国作战,又撞得了头破血流。

后面的故事,还有很长。明军又出了二个英雄级的人物。一个是傅有德。他从潼关出发,一口气打到兰州。六战六胜,全是摧枯拉朽般的胜利。

另一个则是蓝玉。蓝玉的四次北伐战争,最终硬碰硬,从正面战场上消灭了蒙古骑兵。

但是我们的故事,已经讲完了。我只想纪念那个石头一般的人。

元末明初的历史,真的好险。差一二步,就不是那么发展了。

若说明亡,是亡于坏运气。

则明朝的兴起,的的确确是好得不能再好的好运气。

(yevon_ou@yahoo.com,2014 年 1 月 31 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