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创造虚拟供给

温州人降低全国房价,应该给温州人发奖章。

近日,上海楼市传来了一条天大的好消息,江浙商人转战内地,逐渐将上海的房产出手,转为 购买内地一些未开发的,高风险高 收益的市场。(注:原文写于 2003 年底)。

这句话蕴涵着的意思,市面上将再增加大量的供给,消费者将多更多更好,更便宜的房源可以 选择。打击房产商的气焰,让高价 开发商无计可逞。对于牛气冲天的上海楼市,温州人雪中 送炭,为上海人送来了冰沁饮料,着实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可能有人会问,传统的普通市民,总以为是温州人炒高了上海楼价,温州人创造需拟需求,和 上海人抢房子,温州人是房价上涨 的罪魁祸首。什么时候温州人也成大好人了,温州人对上 海的总体影响到底是好是负?

这样的想法,只说对了一半。温州人不仅创造需拟需求,温州人也在创造着需拟供给。温州人 买下房子后,除了一部分自住,难 道就空关发霉。温州人最终还是要将房产在市场上面出手, 温州人创造了多少虚拟需求,就会再有多少虚拟供给。有公式为 证:

温州人虚拟需求-温州人虚拟供给=温州人手中房源=0

有一些学者只看见了温州人创造的需拟需求,没看见温州人抛出来的房源,没看见温州人的虚 拟供给。这是严重的不公,给温州 人扣上了含冤帽子。其实温州人的需求和供给永远是相等 的。温州人不会给上海楼市增加任何负担,不会和上海市民抢一套房 子。温州人不是楼价上 涨的罪魁祸首。

可能还会有人要问,你这公式只说对了一半,温州人是在 1999,2000 年买进的,当时的房价不过 4000,5000。而温州人是在 2002,2003 年抛出的,现在的楼价已经达到了 6000,7000。一进一出, 虽然套数没有改变,但温州人最终是从上海赚了钱的,是从 上海卷了钱走的。

这样的说法没错。大约有二三十亿是被温州人赚走的。可如果要跟你说,在这个过程中,温州 人所赚的仅不过是沧海一粟,而上 海人所赚的才是十倍,百倍的大头,你信不信。

万物生长,自有其规律。价格起伏,当然受资源限制。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二三年前上海的房 价真是便宜得可笑,简直象白捡了 一样。如果说二三年前莘庄买 1500-2000 的价格,梅陇甚至 只有 1000-1200,实在太低,相信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意见。

当大多数上海人还在浑浑噩噩,不知所觉的时候。是温州人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所有不合 理的东西,都将被打倒。价格太高, 就应该降下来。价格太低,就应该抬上去。温州人高抛 低吸,在价格低的时候买进,价格高的时候抛出。用市场看不见的手, 帮我们调整了资源配置。

正因为温州人的指示,给了我们明确的一个信号。房产市场不合理的疲软,人民有大量的需求 未获满足。是温州人第一个发现了 供求矛盾,然后指导了整个国民经济加以重新配置。中国 搞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永远不知道哪里过剩,哪里短缺。而只有温 州人用他们市场商人的 眼光,指出了国民经济的不平衡,一举带领中国经济走出拐点,钢铁,水泥全面兴旺。一举 克服了好几 年的内需不振,甚至达到了供不应求的炙热程度。

任何一个产业部门,都不过是整体宏观经济中,再微小不过的一粒小水珠。当我们斤斤计较, 温州人从上海赚走了多少钱的时候, 我们没有看见整个的经济复苏,没看见上海因此焕发 出新一轮大增长,汽车,钢铁,能源,消费零售,全面兴旺。市民财富 高速增值,信心旺盛, 百业昌荣,当上海百亿千亿地增加产出,数以千计的高层住宅拔地而起,这是实实在在的 物质财富。是无 论如何不能抹去的。

行文至此,很多 「空军司令」 可能又会得意了。温州人高抛低吸,价格便宜时买进,价格高时 卖出。现在温州人纷纷出货了,是 不是意味着上海楼市已经到顶,多空逆转了呢。

也不能这么妄下结论。要看到江浙商人的本性。高风险,高收益。温州人离开上海,并不意味 着上海楼市看淡。而只可能是完成 了最初几年的爆炸发展期,开始进入了成熟稳定壮年阶段 了。上海的楼市可能不再能有每年 15-20% 的涨幅。而很有可能维持 在了 4-5% 的一个平稳发 展阶段。

这样的速度,对于温州人来说可能太安稳了,平淡如水,他们宁愿投资于内地一些中西部地区, 那里的房价很低。但相应的政策 也很不规范,开发商实力,质量风险,产权纠葛,都很难 得以保障。但温州人天生是一副冒险家的性格。象上海这样的成熟市 场,就只能留给了阳光 资金,追求低风险低收益的储蓄,养老,共同基金等来操作了。

目前的房产信托基金(REITS)讨论如火如荼,一旦实行,首选很可能又是北京,上海之类的成 熟大都市。按照证券行业开放式 基金的经验来看,其规模很有可能达到了 150-200 亿,甚至更 低风险,更多资金。对于阳光资金来说,15-20% 的暴利并不 是他们所追求的。但成熟,稳 健,规范,一定是低风险资金的首要目标。象上海这样一个恐龙级壮年市场,也是该温州人游资退位,大机构大资金进场的了。

(Jan 1 2004, Churchill, Hudson Bay, Manito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