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为经济学科普。
一) 荷兰效应
前二天我在山海关的高铁上,翻着宁南山写的《希望与危机——东北经济的未来十年》,实在是颇为有趣。
为了讲清楚我们今天的概念,首先我们要讲另一个故事。远在大西洋一陲的马车夫小国:荷兰
荷兰,以其著名的 「荷兰病」 闻名欧洲。经济学科班学生,几乎耳熟能详。
欧洲西北角,称之为 「北海」。在国际法上,属于英国(苏格兰),荷兰,挪威三国共有。
1959 年,在北海意外地发现了:格罗宁根气田 (Groningen)
在此之前,整个欧洲大陆被认为是贫油国。全欧洲,只有罗马尼亚有一点点少得可怜的石油矿井。
当年希特勒为了区区 1000 万吨石油产量,战略重心极大倾斜。非得横穿匈牙利
、南斯拉夫,拿下罗马尼亚。
就是因为全欧洲都没油。一旦英国实行海运封锁,他连飞机坦克都发动不起来。因此重兵囤积边远之地,实在情非得已。
可是在 1959 年,荷兰意外地发现近海就有石油,距离欧洲主要工业国超级近,政治军事安全,产油量最高达到 1 亿吨/年,是罗马尼亚十倍。岂不令人喜出望外。
直到今天,2016 年苏格兰独立公投,独立派一个重大的理由,是脱英之后可以 「独享」 北海油田。
挪威福利富甲天下,靠的也是 500 万人独霸 1/3 油田。
荷兰是第一个发现油田,也是第一个开采的。其直接结果,就是 SHELL 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的兴起。
借着 1970 年代 「石油危机」 油价暴涨,着实发了一笔横财。
可是 「横财」 对于荷兰这个国家,是不是好事呢。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不好。
因为石油业一旦开始兴起,他就开始招人。
荷兰一共只有这么点人,怀孕造人也来不及。Shell 要招人,就只能从人力市场上求。
随着石油业的兴起,原本是做厨师,卡车司机,警卫保安,电子工程师,网络工程师,汽车火车机械,
几乎所有行业的人,都被扯去干石油了。
而相应的;
- 饭店老板招不到小工
- 运输公司招不到司机
- 警察队伍招不到警员
- 汽车制造业招不到工程师
石油,作为一门收入很高的工种,可以开给 「石油从业人员」 很高的工资。
边际效益相等。
餐饮业要留住递菜洗碗的小工,就要给到高得多的工资。人工暴涨。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钟情石油的,小企业主恨之入骨)
本来,荷兰很是有些制造业,服务业,在欧洲颇有名气的。汽车和航天工业,也拿得出手。
可随着 「石油」 效应的普遍暴涨,这些产业纷纷失去竞争力。
石油业的兴起,导致了其他产业的萧条
当时的左翼经济学家们,对 「石油大亨」 们十分不满。咬牙切齿的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 「荷兰病」。也有词条叫做 「石油诅咒」。
按照百度词条,其具体的展开是:
一国 (特别是指中小国家) 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
1982 年,荷兰属的 「北海油田」 接近枯竭,国际油价不振。荷兰石油收入一落千丈。
在石油收入崩溃的同时,荷兰政府茫然四顾,发现满目苍夷。
当时,荷兰的人力,物价十分高昂。所有的产品都贵于欧洲水准,通货膨胀严重。
同时,政府福利积重难返,赤字高垒,失业率暴增。荷兰成了不折不扣的露瑟,欧洲病夫。
经济学家们,盖棺写下了定语:「荷兰病」。
荷兰病:通指发现一个大油矿,并不能使你致富。相反会让你百业萧条,产品失去竞争力,实在是大祸啊。
听起来很有道理?
嗯,水库花了这么多的篇幅,详细讲述 「荷兰病」。就是为了告诉你:
以上全错。
经济学界关于大油矿,荷兰,荷兰病的分析,全部都是错误的。
无非是穷人意淫的左翼宣传体。
二) 荷兰复苏
「荷兰病」 的故事,发生于 1982 年。
在 36 年后的今天,2018 年,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荷兰都属于 「发达」 经济体。
目前荷兰在所有西方国家中,名列第十。经济指标发达,财政稳健,科技高新。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人均 GDP45000 美金。
在 1982 年时,荷兰石油收入断绝。在当时,荷兰的确是失业高企,赤字严重,通货膨胀,所有的经济产品,都不具备优势。
但是,油是死的,人是活的。
随着石油收入的崩溃,荷兰人也在不断地调整 「心理期望」 值。
当年欧元尚未建立,荷兰盾一贬再贬。
随着汇率,人工,跌掉三四成,荷兰逐渐显得便宜。制造业,服务业也恢复了竞争力。外迁出欧洲的产业,逐渐又迁回来了。
这就是奥派叙事风格,和凯恩斯叙事风格的根本差异。
奥派认为,经济本身是活的。类似于道家的 「阴阳」。
奥派的身段很软。该认怂时就认怂,该降薪时就降薪。哪怕以前是当厂长的,并不妨碍再去干保安。
而在凯恩斯的叙事方法中,衰退是不可接受的。
我们注视凯恩斯的叙事手法,凯恩斯特别喜欢夸大 「危机」。
一旦说到通货膨胀,政府赤字,失业高企,仿佛天都要塌下来一样,世界末日。
而凯恩斯学派,是绝对不接受 「世界末日」 的。
你以前是一个石油高管,月薪 30000 欧元。现在石油被采光了,您还是回去烤面包吧,面包师月薪 3000 欧元。
可是凯恩斯就死活不接受。凯恩斯就一定要 「刺激」 经济,非得让大厨再继续拿 30000 欧元
你说,怎么可能,怎么可能成功。
因此凯恩斯的国家,往往 「泥足深陷」。衰退的周期特别长,特别长,经济长期扭曲,长期虚火,长期不振。
月薪 3000 的人硬要拿月薪 30000,那就只能搞很多障眼法手段。「限购限售」 一起来了。
我们批判这个例子,主要想说的是,「发一笔横财是好事」。
- 摸中一个大油田,是天大的好事。
- 中彩票 500W,也是天大的好事。
- 您不想要 500W,您送给我好了。
我们现在的新闻媒体小编,很不要脸。总是喜欢报道 「中 500W,三年后花光,一贫如洗扫大街」 之类的新闻。
其实这个扫大街的,他中彩票之前,还是扫大街的。
中彩票之后,仍是扫大街的。这叫干回本职工作。
可是这三年他爽了啊。
白爽三年,有什么不好。
同样道理,「荷兰病」 并不是病。荷兰在 1959 年之前,和 1982 年之后,其实在欧盟内部,过都差不多的日子。享受差不多的地位。
但 1959~1982,当中有 23 年的时间;
这 23 年,荷兰人爽了啊。挥金如土,和中东土豪无异。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让我们也多中几个油田吧。
真正难受的,是 1982 年之后的 「调整」。
由奢入俭难。收缩带来的痛苦,远远大于放纵学坏的速度。
而且在民主社会,特别忌惮 「让老百姓勒紧裤腰」。很容易导致内阁垮台。
三) 东北
在宁南山《希望与危机——东北经济的未来十年》一文中,他举了辽宁省辽源市的例子。
辽源是煤矿城市,在全国煤炭城市中,也算是赫赫有名。
1990 年左右,辽源的矿藏逐渐枯竭,作为典型的 「资源枯竭型城市」,堪称奄奄一息。
辽宁省内,活得最好的是沈阳。可以吸周边所有小兄弟的血。
而鞍山,抚顺,阜新,铁岭,一大堆老大哥围绕之下,辽源的排名毫不靠前。要看省内救济,恐怕是指望不上的了。
结果发生了什么,辽源发生了 「纺织业」 转型。
哪怕你想破了十个脑袋,你也不会把一个东北煤炭城市,和 「纺织业」 绞合在一起。
2016 年,全国 20% 的袜子,是在辽源生产的。
整个城市沉到谷底,然后起死回生。
另一个例子,是 「钢铁城」 通化。通化医药,目前也是全国赫赫有名。
宁南山举了一些例子,「事情不会更坏」。
虽然已经很糟糕。但是阴的力量越强大,阳的力量越强大。
目前全国的人力成本都很贵,如果你还那么便宜的话,迟早还是能吸引资源过去,再均衡复苏的。
一个地区的最终潜力,均衡态下,应该是 「资源禀赋 * 社会制度」。
东北黑土地的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社会制度差了点,但终究也是有下限的。
我承认,宁南山的文章很有煽动力。象他这样,每隔三五天,就能产出一篇宏观巨著鸡血文,引用的资料如此庞杂和巨大,俺们只能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从 「荷兰效应」 引申开来,我其实也在思考上海。
上海最近几年以来,萎靡不振。目前和二线城市差距有所拉近。
虽然上海存在老龄化,管制过死,价格高企等等缺点。但是长江出口,中国第一大都市的底子还在。
上海还要衰多久,才能重新显现竞争力?
只得靠上海人自己的努力,争气。
否极总有泰来。
(yevon_ou@163.com,2018 年 3 月 4 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