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股市低频交易

前天胖霉菌在水库发了个贴《论互联网对金融业的影响》,谈了计算机技术导致的股市生态变化。参与者大量增加,信息透明,交易量大量增加,毫秒级的套利大量增加。

作者对此的结论是,「低频已死」。基于价值投资和心理修炼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可以说,我们对于此篇文章完全不认同。谬误太多,以致多到了要写一篇文章还解释不够的地步。

一)市场有效性

我们第一个问题,假设我想知道一个宏观预测的结果。我们需要「多少个」统计样本,才能知道较精确的结果。

譬如说,还有 100 个小时,就是奥巴马和罗姆尼的总统决战。又或者是我有一款新款洗发水,想要推向市场,想知道消费者感受如何。又或者说,证券市场何时有效?

答案是令人震惊的。譬如说,奥巴马和罗姆尼的决战,你认为盖洛普要调查多少个人。许多人或许想,怎么着也得 30000 个人吧。就象央视的收视调查,样本覆盖大概是 4000 个人。

答案是令人震惊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样本,是 300 个。看清楚,是 300 个即可。三百人的样本,足以获得 99.7% 的精确结果。而退一步经费预算,100 个人,也可以获得 97% 的精确结果。

这就推翻了许多人的传统认识。认为大数概率要到一个很大的数字时,才会产生效用。事实上,市场远比我们想象的有效。只需要数百个样本,就足以抵消他们互相之间的偶然性,从而获得足够精确的答案。

ps. 顺便说一句,那为什么盖洛普民意调查搞了这么多年,始终都不准呢。几乎所有的市场调研失误,问题不是在概率上,而是出在了试卷设计上。有误导性的试卷。

譬如说,CCAV 下来调查对于美国飓风的报导。问卷上有三个选项:「A. 非常满意,B. 很满意,C. 基本满意」。于是交上去的回复是,100% 的用户对 CCAV 很满意。

好了,说回正题。这就回到了我们第一句,胖霉菌认为「电子信息导致的投资者扩大,使得市场无效部分减少」。这句话是不对的。

纽交所有 1366 个交易席位,即时在数十年前的 1960 年,也早已有数十万金融从业人员。远远超过样本需要的三百个。也就是说,很多年之前,矿藏已经被挖光了。

二)高频交易

胖霉菌的错误实在太多,既分散又不成体系。现在我们说回第二部分。他对于回报的理解。

假设一只股票上市,有二批人,50% 的股票被长线投资者买入,从此以后再不交易,一直捂到了十年整之后。

另外的 50%,被「高频交易」者买入。买入后不断互相交易,换手无数次。

请问,十年后,请问谁的回报高。

答案是很简单的。首先,十年之后,50% 对 50%,双方的市值是一样的。

那么,高频交易者,亏损了更多的手续费。高频投资者回报低。

这是一条铁律。如此简单以至于完全无法违背。

也就是说,胖霉菌的整个第二段,全部都是错误的。全部都是垃圾。

那么,低频交易和高频交易的关系究竟是如何呢。

交易导致分化。我们想象这样二群人,一群每个人都有 10000 元。合计一百个人 100 万元。

另外的一群人,人均资产只有 9000 元。一百个人总计 90 万元。但是他们的分配是,第一名 20 万元,第二名 5 万元,第三名 2 万元…………第 100 名只有 500 元。

这就是高频交易和低频交易的区别。对于那些「长线— 持有」的投资者,他们的总的回报和财富,平均要超过频繁交易者。

但是「高频交易」中,容易出大富,容易出短线英雄。虽然整体他们是亏的,但是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是股神。

三)极端仲裁领域

现在我们要说第三个概念,这在中国非常地少见。甚至根本没有,叫做 Ultra-short-term trading,中文翻译叫做「极端仲裁领域」。

按照第二段的说法,高频交易完全不能和低频交易相比,就是一个下九流的行业。

但是高频交易中,有一个特殊的行业,其回报,能过做到和「低频交易」略打平。

其特点,是他完全没有交易成本!

这是一种特殊的账户。是一个美国政府特赦的席位,全美也就只有几十个。他的特点是不用缴纳任何税务。

其次,席位是证券公司自己的,所以他也不用付任何佣金。

最后,他的费用就只剩下每次交给中央结算中心的电脑费,这只有几个美分。

对于这种账户,他的交易量可以很高。动辄可以达到万亿级的数量级。

那么,他是做什么的呢,正如他名称上所说「极端仲裁领域」。

众所周知,基金公司是没有一家做短差的。为什么,假设我要买进 500 万斛大豆,过三分钟抛掉,这在基金公司现实么。

答案是不可能。

因为在基金公司里面,你做的每一笔交易,都需要审批。假设你是一个金手指,在你上面还有经理,经理上面还有总监。

假如你需要买入 500 万股中石油,你需要先写投资报告,声明仓位调整的目的和目标。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加仓石油炼化业,并分析公司质地。然后你获得了总监的授权,才可以在某一个时间段买入某一定股数。

而极端仲裁领域呢,没有规则。

我订着 K 线图看,看着看着有了感觉,于是我买入 3 亿瑞郎。过了二分钟,或者 20 秒,或者 2 秒,突然间我感觉没了,或者我想上厮所了。于是我就把 3 亿瑞郎抛掉。

这其中的价差,可能只有 0.0002 元。可能仅仅相隔几秒钟。

作为散户,你可以这样操作自己的钱。作为公司,你不能。

看见没有,按照这样的流程,你不可能在任何大公司里面运作。不可能经过交易员– 经理– 总监的层层审批。

所以极端仲裁领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市场,非常特殊的公司,养了一群非常特殊的人。

极端仲裁领域,是一个 Amazing 的市场,是真正出了英雄和传奇的地方。但长远来看,他仍然无法跑赢「低频交易」。

为什么,因为极端仲裁领域,他虽然不用交税,也没有券商佣金。但「人力成本」仍然是躲不过的。他仍需要养人。而人,这样的精英人才,是很贵很贵的。

所以,极端仲裁领域,仍然不是市场主流。仍然是很小众的,仅有的几家公司。边缘化的市场,靠小量面包屑维生。

四)毫秒级交易

大约在 2010 年的时候,SEC 有过一次起诉,指责摩根大通和高盛等顶级投行,利用计算机自动运算,赶在 0.25 毫秒之内下达上千万条指令,进行程式化交易。构成不正当竞争。因为散户无法与之抗衡。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但诉讼注定是不了了之的。因为高盛只要一句话就顶回去了。「没钱赚」。

很简单一个道理。目前的超级市场,已经普遍实现了条形码数字化。但是在内地许多小超市,还是采用的手写笔录的方式。请问,Carrefour 是否对杂货店形成了不正当竞争。

对于超市之间的竞争,Walmart 更加领先一步。他发射了环绕全球的卫星系统,实现所有库存 24 小时不间断排查。请问,Walmart 是否对家乐福又形成了不正当竞争?

最后,为了实现「公平」的竞争,是否要把沃尔玛在外太空的卫星,全部都射下来呢。

答案当然不。人类发明了工具,工具促进了生产,生产带来了效率。所以 Walmart 的东西比 Carrefour 便宜,家乐福的东西比杂货店便宜。

回到摩根大通和高盛的「程式化」交易平台中,有了更高效的电脑,更快的反应速度(香港某软件的卖点就是他的行情速度比别人快 2 秒),是否就意味着竞争优势呢。

答案还是否定的。因为超级计算机并不是一项垄断的产品。当高盛和摩根大通率先建立起他们的超级计算机,并赚得了第一桶金之后;其他的证券公司很快都跟进,纷纷买大量 IT 机器,毫秒级计算瞬间变得普及。

摩根大通还是没有在证券市场上获得持久的优势,甚至在「伦敦鲸」事件中损失惨重。

顺便提一句,以前我们做外汇时,报价都是 EUR=1.2936 美元,报价到小数点后 4 位数。而如今的外汇系统,报价是 EUR=1.29366,报价到第五位数。金融系统仍是在不停进化演变的,但谁都没有闭着眼睛赚钱的优势。

五)程式化交易

或许又有人会问,计算机普及了以后,通过某项算法,能否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从而使得这台计算机,变成一台 ATM 取款机?

问题很天真,答案很简单。假如我一只股票,刚上市的时候,长线持有者和高频投资者,各持有 50%。

请问,10 年之后,谁的回报更高。

这还是一个简单之极的答案。双方的总市值是一样的,交易得越多,亏损得越多。所以毫秒级计算机不是让你赚得更多,而是让你亏得更多。

如果你有强大电脑,其实你是和另一个「高频投资者」在搏斗。最初的时候你可能会赢,但随着时间推移,对方也有了电脑,双方还是打平手。最终这是一个负和游戏。

你唯一可以祈祷的,是新武器出现,作战方式洗牌。持枪的小人物可以战胜武林高手。每个人都梦想自己是 YY 小说男猪脚,梦想无罪。

六)价值投资者的末日

最后,胖霉菌在原文中提出「低频交易必会慢慢凋零,价值投资会被历史抛弃。这点你是没可能争辩过我的」

那么,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呢。

真相是「低频」投资者在过去十年过得很不好,亏损了许多,平均大概在-20% 左右。

但是,「高频」频繁交易者亏得更多,输得更惨,连裤子都输光了,平均亏损在-40% 左右。

高频投资者虽然可以举出一二个「股神」风光,也可以刚入市一二年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是「沉默的大多数」其实沉默的人亏得更多,只不过打落了牙齿和血吞。

过去十年真正的真相,其实是股市的末路。股票就总体而言亏的,多买多亏,少买少亏,沉溺者死亏。

至于股市为什么会迎来黄昏,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有空再起篇文章。

(2012 年 11 月 4 日午,送 ZMN 回普陀,精神疲倦,本文草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