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二天,一位朋友问我一个美国地产项目,包括位于 LA 的公寓,内华达州的乡村别墅,甚至还有澳洲的海景 Deluxe House。
我回复了他一句,为什么要去美国买房呢。美国买房还不如去大马买,Malaysia 在任何一个方面,都远远胜于美国。
朋友听了之后,十分之不理解。人云亦云,泛泛之谈,大家讨论的都是出国去美国欧洲加拿大。为什么你要去大马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始终懒得解释。较好的答案是,Why not。我实在想不出有任何一个理由,反而去选择去美国买房。
但之后,欠了一个人情,财务兜转之中众多借力之处。执拗不过,于是展开写下这篇文章。
一)平价力
我手上,有一张 2006 年的联合国 PPP 平价表。其基准,是 1 美元的购买力。
譬如说,按照当时的汇率,在美国用 1 美元,在欧洲用 0.83 欧元,在英国用 0.66 英镑,在日本用 105 日元,在中国用 8.27 元人民币,在台北用 32NTD,在马来西亚用 2.8 林吉特…………各能买到多少东西。
因为电脑重装,图表不在手边。我只能凭记忆重述这段列表:
美国: 1
德国: 1.1
法国: 0.99
英国: 0.90
意大利: 1.05
加拿大: 1.01
丹麦: 0.90
日本: 0.79
沙特: 1.5
香港: 1.0
韩国: 0.95
巴西: 1.3
中国: 5.6
印度: 6
印尼: 6.4
这个表代表什么意思呢。也就是 1 美元,在美国可以买到 1 个馒头。
而 8.27 元人民币呢,在中国可以买到 5.6 个馒头。
在印度可以买到 6 个
在印尼可以买到 6.4 个
在世界前 20 名的大型经济体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划分出二个梯队。第一是发达国家梯队,包括美国,欧洲,日本,香港。
第二是未发达国家梯队。主要是中国,印度,印尼。
对于所有发达国家梯队,我们可以发现,PPP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基本都是在 0.9~1.1 之间浮动。虽然也有小幅的差异,譬如日本和英国,就是二个比较贵的国家。但总体而言,都是在同一个数量级的。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PPP 可能会有巨大的差异。譬如在 2006 年的中国,8.27 元人民币就有比美金巨大得多的购买力。今时今日你去印度,仍然会发现美元兑换成卢布后,你每天的花费,就是以几分几角在计算。如果你去 Cuba,100 美元简直可以买下半个邮局。
二)价值
言归正传,购买力平价 PPP 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美国一直在指责中国在操纵汇率,这其中有二个含义。一个是真操纵,一个是假操纵。
所谓假操纵,其实指改革开放的初期。这时候中国需要大量的外汇。因为国门打开后,中国需要进口大量的先进机器,譬如矿山的挖掘机,石油电力的锅炉,彩电的流水线。只要进口一条流水线,中国随后就可以生产成千上万台彩电。
当 1980 年我们做生意时,其实心里面是很清楚明白,不划算的。因为同样 1000 万美金,中国可能需要出口数十万吨的大米,要百万农民劳作一年。而相对于欧洲出口国,这样一条流水线只需要几百个工人做上一年,甚至更少。
但是这样的贸易,中国还是做了。哪怕强忍着实际购买力 6:1 乃至更亏的外汇比率,中国进口了大量的彩电流水线。因为只要我们进口流水线,我们就可以生产,就可以赚回来,赚得更多。
在 1980 年时,人民币汇率其实也是不公平的。但是我们咬牙忍了,因为我们缺乏外汇,我们需要进口。这个是「假操纵」。
而事情到了 2012 年的今天呢,其实我们是「真操纵」。美国国会天天指责人民币低估,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今天的中国,我们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我们也没有回报率极极高的进口项目。而中国央行持续在外汇市场干预汇市,才维持住了今天 USD/RMB=6.33 的价位。毫无疑问,这个价格是不公平的。
今时今日,如果你要买美国的房子呢,你就是最大的猪头。
三)猪头
全世界都在把美元兑换成 RMB,你为什么要把 RMB 兑换成美元呢?
有时候,我们实在很难理解内地乡村那些县处级的官员。在当地,他们可能是土皇帝,强龙难斗土豪。在他们自己的地盘上,横霸一方,能把一县财富泰半搜刮到手上。
而把视野放宽到国际视角,这帮土豪的脑子实在不太好使。
譬如说你在中国贪污了 2000W。这如果放在一个内地乡村,河南或者贵州,几乎就是半个县份的财富了。不知要搜刮多少民脂民膏,把学童的校车,午餐,扶贫,救灾,所有的款项全部都截流下来,才能积攒如此目标。缺德事做得数不胜数。
2000W 在内省农村,就是富甲一方的人物。论小镇商铺,你可以买半条街下来。如果改换成人力资源,你可以请十几个佣人,进出都有八抬大轿伺候。
而如果你拿着 2000W 奔向美国,你的「实际购买力」就打了大大一个折扣。按目前的汇率折算下来,你到手只有 300W 美金。这笔钱被谁剥削了,被中国央行!
如果真的要兑换,2000W 人民币兑换 1500W 美金还差不多。
要知道,在你「出国」的过程中,你真实的财富其实是被「中国央行」所剥削了。中国央行给你的是一个完全没道理的汇率价格。富甲一方的财富,被兑换后缩水成仅仅只能做一个寓公!
如果你拿了 300W 美金去到美国,你可以做什么呢。稍微象样点的房子,住在中国人喜欢的西海岸湾区,或者东海岸纽约周边,随便 100W 就没有了。每年还要再交房产税。
进一步,你剩下的钱,请不起阿姨,请不起司机,剪草坪还要自己动手。去超市还要买打折货。在美国,300W 美金积蓄就和中国持有 300W 人民币差不多。你甚至都不能保证晚年 80 岁会不会饿死!
当朋友们问到去美国买房,甚至定居美国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第一个回答就是:「No」。因为我不原意让我的财富缩水,不原意让我辛辛苦苦一辈子,废尽心机花各种方法赚来的钱,最终被「中国央行」一刀切,一下子拿走 5/6。
引用一句 1948 年薛岳回复蒋经国的话:「丢那妈!我们辛辛苦苦搞了几十年,出生入死,才挣得这些金子,如果兑成了转眼一钱不值的金圆券,以后我们吃什么?他敢来,我就开机关枪打死他。」
四)迷途之路
很多人都在说,出国,出国去美国,出国移民去美国。
这是一条迷途之路,很多年前我们不明白,走了很多弯路。现在我们明白了,所以我们把他写出来。
出国应该去美国的么?答案是:穷人去,富人不去。
我们要分析,在 1980 年代,学界思潮,为什么这么多人出国,为什么一夜之间,国门打开,再优秀的人才,放弃国内的公务员博士硕士,非得到美国去扫马路?
这其中的根本,汇率是关键。
众所周知,1980 年,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当时需要进口大量西方的先进机器,只要简单地上二条流水线,国民财富就会极大增加,就会诞生象美的,科龙,这样今天仍熠熠生辉的大企业。
当时,USD/CNY 的汇率是不平等的。中国太需要进口,太需要外汇,所以给 USD 订了一个非常高的汇率。市场是均衡的,如果市场需要外汇,人们就去挣外汇。
同样是奋斗,为什么国内不暴富,美国就暴富了呢。为什么要放弃国内已经很有前途的公务员,科员,研究院,去美国扫大街呢。因为同样的劳动,同样的工资,中国给你 10 元 RMB/小时,美国给你 10USD/小时。
所以当时的策略是,不惜一切代价到了美国,然后在美国打 Labour 工,把生存娱乐消费压缩到最最低。这样吃苦熬上了五六年,拿着了美国的钱,带回中国兑换成人民币,就成了富翁。
80 年代去美国的这批人,其实是「叫化子」。他们在美国的生活,节俭吝啬到了连叫化子都不如。为的只是攒一笔钱回到中国。其实他们也知道,他们的积蓄(最多也不超过 2 万美金/年),在美国其实也没什么购买力。而只有回到了中国,按 1:8.27 的汇率结算,在中国却居然成了「成功人士」。
内地的土财主,并没有拆分分析里面的逻辑关系。今天,我们竟然发生了荒唐之极的「反向移民」。
要知道,美国梦的精髓是什么,精髓就是「美国赚的 USD 到中国花」。而今天我们的土财主们,居然拿中国的钱去美国移民!
移民绝不是目的。生活质量提高,才是我们的目的。用最小的力气,赚到最多的钱,才是我们的目的。
移民美国,不是我们的目的。赚钱,才是我们的目的。
对于社会最最最底层的穷人,无产阶级,内地凤凰男来说,去「美国刷盘子」,迄今仍是一条已褪色但仍吸引的道路。他们可以吃五年方便面,然后带廿万美金回国。也算「人生成就」。
但对于富人来说,移民美国,根本不屑一顾。开什么玩笑,美国是穷人去的,富人资产阶级食利阶级,我们只去马来西亚。
五)马来西亚
移民美国,是穷人之路。置业美国,是富人不屑一顾的地方。
那么富人去哪里呢,富人要去让我们过 Deluxe 般生活的地方。
在最初的那个 PPP 购买力表格中,其实我们是很矛盾的。
矛盾之处在于,中国的 5.6,其实是一个很高很高的数字。
这个数字其实意味着,全世界最便宜的,最理想的「富人消费天堂」就是中国。就待在 China 了,你哪里也不用去。
试想一下,除了中国,你哪里还能找到 25 元的足浴,哪里能找到 1000 元/月的钟点工,哪里能请到 3000 元/月的司机,哪里能吃到 10 元钱的牛肉面。
中国就是天堂,天堂就是中国。
如果你一定坚持要移民,关键是为了「安全」。或者想分散一下资产,或者仅为移民而移民,那我们才需要重新考虑第二个天堂。
在整个 PPP 表上,最低的是日本 0.79,能达到 1:6 的只有三个国家,就是中国、印度、印尼。
或者说,日本人是最幸福的。日本人移民到哪个国家,生活质量都会比待在日本好。
而中国人相对来说很难移民,全世界再没有哪一个大型国家,如中国这么「价廉物美」。
在清单上仔细寻找,我们推荐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的 PPP 指数是 2.5。也就是说,比中国贵,但还没有贵到离谱。
因为印度很臭,如果让你移民到印度的话,实在难以忍受。对这个国家也丝毫没有任何好感。
印尼也不太好。
如果一定要选一个移民国家的话,Malaysia 其实是不错的选择。首先我们肯定不会选欧美发达国家,因为我们不想被剥削得一贫如洗,做寓公。
新马泰的消费适中。而且 Malaysia 和北京在同一个时区,交通方便,低廉。比越洋飞美国不可同日言语。同在地球 GMT+8 时区,心理上会有巨大认同感。
马来西亚是华人社会,有文化认同感。衣食住行吃饭打麻将,生活质量高过欧美百倍。马来西亚的发展状态,基本和京津沪差不多,可以很快融入生活。
进一步说,如果还想要开创事业的话,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国差不多。低技术轻工业是个人投资者最擅长的领域,开个蛋糕店,搞个飞行驾校,甚至办个有机农场,都是轻车熟路容易上手的项目。
政治方面,马来西亚虽然不算民主国家,但也没算太乱。巫统的一贯策略,是喜欢扶植华人大亨做经济大鳄。因为马来西亚属于裙带国家,如果马来籍的大亨做到了经济沙皇,对执政者的威胁就太大了。
政治虽不算佳,但再怎么差,也不算比 TG 更滥了。
如果要在马来西亚发展业务,首都圈的近郊应该是最好选择。因为在这种发展中国家,贪腐和司法黑暗,与首都的距离平方成正比。
在 Malaysia 的远郊省份,可能有骇人听闻的侵权行为,非熟地地头蛇无法生存。相对来说,首都圈仍然是全国最有公平,最有媒体,最有西方势力关注的地方,还能保持一定的商业公平。
而首都圈的近郊,可以回避那些被国际资本炒高的项目。是最有可能发现笋盘的机会。
六)结语
对马来西亚买房的优势,我们总结了三条归纳:
a. 购买力平价
b. 国家发展潜力
c.华人社会
在本篇文章,我们只有对第一条购买力平价,展开了较细致的讨论。事实上,Malaysia 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其他的国家,只要满足 PPP>3,让我们的终身积蓄,不至于有太多的损失,也都是可考虑的范围。譬如说菲律宾,泰国也不错的。
而马来西亚尤其特有:1) 华人社会,2)发展中期,3)国家规模较小,意味着不至于发生暴政。这使得马来西亚尤其受我们推荐,首先被提出值得考察。
最后声明一下,我本人并不持有马来西亚的任何资产,也没有去大马买房的打算。如果真的需要投资置业,还需要大量的考察。除了战略性确定方向之外,还需要战术性的选择「金银铜铁」,在商铺,写字楼,住宅,工业之间选一种投资。
进一步,还需要选定投资项目,还需要跟进贷款操作。而且最好还能买到 5 套以上,才能达到规模效应。规模效应不仅仅是每一期的机票,对市场的了解,对贷款优化的流程,本身都需要大量扫街实战。这种宝贵的经验,应该平摊到 5 套以上物业才能分享成本。
如果你仅仅是飞一次去大马,还是当旅游吧。
(yevon_ou@yahoo.com,2012 年 1 月 1 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