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短视化,将导致更严重通货膨胀

近期在经济学上并无心得,颇为惭愧。本篇的内容在之前《中国急需减息》、《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回收多少流动性》中,均已有所领悟。本篇不过整理成册。

一)利息在降

2011 年 7 月,中国的真实利率,究竟是在涨还是降。

我承认,在之前 6 月 15 日,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提升到 21.5% 的时候,我曾有过短暂的犹豫。

大家都知道,名义利率不等于实际利率。好比今天 7 月 15 日,中国的法定利率是 3.50%。但物价飞涨,CPI 高达 6.4%。实际利率是个负数,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负利率」。

但是,往前想开一步。央行连续 36 次调升存款准备金率,一直到 21.5% 的历史最高位。这个举动对实际利率有没有影响。现实情况是,大家都知道「钱难借了」。

翻开我们的报纸,在我们身边,充值着各种各样「温州钱庄高息融资」的报导。传说中的利率,从 2 分,3 分,一直到骇人眼球的 5 分,6 分。今天的小编甚至挂出了「年息 140%」的轰动新闻。

不仅仅官方的媒体报道,从我们身边切身地体会来看,银行放款大大地拖延了,首套房也拿不到折扣了,理财产品的利率一升再升。哪怕朋友之间借钱融通,利率也上浮了。

那这个一瞬间,我有过短暂的怀疑。2011 年 7 月,中国的真实利率,究竟是在涨还是在跌?

对于我的直觉来说,我认为是「涨」的。最简单一点,哪怕我拿钱去借给温州的朋友高利贷,我很轻松容易可以拿到 12% 的回报(月息 1 分)。而中国官方的 CPI 统计数字,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升到 12% 的。

更直观一点,「借钱」拆息的利率,在最近三数个月,几乎可以说一路飙升,「一飞冲天」,涨了至少 5~6% 个百分点。而物价虽有涨幅,还是小步缓慢,涨幅温吞。最近几个月,投资回报明显「给力」,钱也更有赚钱能力了。

但理智的进一步分析,却告诉我们,2011 年 7 月,利率其实是在降的。

从根本上分析,什么是利率;利率就是拿今天的物资去扩大再生产,而明天收获更多的物资。

对于一个社会而言,要「真实利率」最大化,就必须要「扩大再生产」最大化。各项物资井井有条,生产流程精密高效。要无数人的兢兢业业,才能把「真实利率」提高那么一点点。

而对于现在的中国社会呢,央行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乱来」。21.5% 的存款准备金根本就是「卖国」。

存款准备金有百害而无一利。央行多次把存准率提高到不切实际的地步,并不是为了维护中国经济多快好稳地发展。而是为了政治目的,为了向高层献媚我们也做了些事「反通胀」。

我们的极高层,并不懂经济。他们从二本地摊货经济学书上看到,「加息」和「加准备金」可以反通胀。于是央行就拼命地加息,拍上峰马屁。其实二者和反通胀,都不能挂等号。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21.5% 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对实体经济造成了破坏。不切实际的央行调控,已经对众多企业造成伤害,「实体」正在溃坏。实体艰难,真实利率必然是往下走的。

所以,2011 年 7 月,利率其实在降。

2)小众群体

接下来,我们再来讲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放贷给温州人或者做信托产品,可以获得从所未有的 12% 回报。而你却仍一口咬定,利率在降,这不符合常识。

答案的原因是,你虽然可以获得 12% 的回报,但这只占人群的 0.001%。

你要知道,因为借不到钱,所以利率才这么高。利率高的另一反面,就是贷款少。

当我们庆幸有几千亿(一种说法是 4300 亿)资金可以获得二位数回报时,其实我们忽略的,是有约 150000 亿准备金,被锁在央行的保险库里,而仅获取 1% 甚至都不到的微薄回报。

人们总习惯高估自己身边的事,而忽略发生在遥远异乡山村里的事。我们有幸生活在大城市中,依托巨型城市的便利,而享受多种投资渠道。但与我们相对应的,还有几亿生活在中西部地区,甚至山沟沟里的人口。他们无法享受到现代金融的投资渠道,只能把钱存银行生利息。而存准金如此之高,银行无法将资金放贷获取 6% 的贷款利息,只能获取 1% 都不到的央行存准利息。

那么,细心的读者或许会问。获取超额收益的那部分人群(一说 4300 亿),能否如此巨大,以至于不再是 0.001%,而是 0.1%,1%,甚至 10%。这部分的人群能否足够大,大到「出借高利贷」的利息,足以将全社会平均利率拉上去。

这就牵涉到我们的第三个问题,存款准备金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3)脱媒效应

我在 07 年的时候有篇文章,《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回收多少流动性》,当时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现在不妨回来炒炒冷饭。

存款准备金,其实就是「息差」。

假设我银行固有的营运成本,大概是 2%。那么在存款准备金率为 0% 的时候,我给出存款利率 3.50%,贷款利率就是 5.50%。

如果我要交 5% 的准备金。那么我 100 元就只有 95 元可以投入生产,产生利息。这样,我的贷款利息就要更高一点,譬如 5.75%。

假设我 100 元储蓄,要交 10% 的存款准备金,那么我的打平贷款利率,就会更高一点,譬如 6.15%。

而如果 100 元储蓄,要交 21.5% 的存款准备金呢,Break Even 的贷款利率,会一直高到 7%!

可见,存款准备金率,其实是降低了银行的效率。原本 5.50% 的贷款利率,被一路拉高到了 7%。别小看这 150 个基点,在金融的世界里,这就和长江天险没什么区别了。

存款准备金率,对一个国家的金融系统伤害巨大。在这样一个制度下,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 储户不满意,通胀这么高了,银行还仅只有微薄的 3.5% 存款利率,早该提高补偿储户。

 企业不满意。老百姓存银行只有 3.5%,一转手贷给企业就要 7%,真是黑啊。再黑黑不过银行。

 银行本身也不满意。你要控制流动性,央行去把印钞机关掉就行了。现在板子打在商业银行份上,「宽货币,紧信贷」,21.5% 的存准率把中国商业银行都弄成怪胎四不像,这算什么意思嘛。

 至于央行,央行是属于「少部分人」的。央行很快乐。

在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已经废止掉了用存款准备金作为一项调控手段。仅有的使用,也仅作为维护银行挤兑安全性。目前银行一级现金准备为 5%,二级现金准备为 10%,中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拟定在 5% 足矣。

中国长期持续使用「高存准率」,负面效应逐渐显现。

一个最主要的效应,就是「脱媒效应」。也就是说,银行这个中间商效率太低收费太高,储户和企业,干脆手拉手去了。

当中国长期维持高存准率时,其主要的负面效应就是息差太大。储户存银行只有 3.5%,企业贷款却要 7%。「息差」太大,就容易发生跳中介行为。

一般而言,非正规的金融机构,难以和银行正面抗争。这也是银行仅仅收 3.5% 的存贷差,而地下钱庄却要收 10%。

但是,当高息差长期、巨大,持续维持下去,就会催生一批又一批的地下金融机构。当周小巛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 21.5%,就必然催生一大批温州钱庄。

就宏观而言,中国人其实有三个选择。

1)有足够多的民营银行,银行充分竞争。

2)只有十几家国营银行

3)国营银行贷不出钱来,地下钱庄。

第一等的传说中的民营银行,中国人几十年来从未享用过。中国人只有在国营银行实在贷不到钱的情况下,才会去选择地下钱庄。

可见,地下钱庄整体效率(或风险/效率比)低于国营银行,这是个次优解。也就是说,全体国民,在高利贷拆借的总利息收入,扣除掉风险后,不可能超过存银行。

4)央行短视化

学过物理学的人都知道,有一个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还有一个热力学第二定律「高能能量总会变成低能能量」。

这二个定律,第一个告诉我们,馅饼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第二个告诉我们,手续费永远存在。

同样的道理,在金融的世界里也是通行的。

金融的世界里,不存在「免费的午餐」。如果你想要一件面包,或者一件 Prada 的衣服,你唯一可做的就是种地+织布,唯有劳动,才会产生物质财富。

全世界的央行,除了一个被舆论媒体包装起来的 FED 美联储之外,大都没有促进到本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强盛,来自于钢铁工人的炼钢,来自于纺织工人的织布,来自于 IT 民工们编写代码。

从某种意义上,「央行」是一个可以废除的部门。因为他不创造,也不可能创造任何财富。钱是靠劳动生产出来的,而不是靠会计变戏法变出来的。

「央行」存在至今的唯一原因,是因为他虽然不生产,却可以变一些「戏法」。其主要的作用,是可以把某些长期利益,变化为短期利益。当然,要交手续费!

「存款准备金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金融的操作,人为的干预,可以短期内减少货币供应量,对于抽紧社会银根,抑制物价通胀,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能量守恒。在央行变任何一个「戏法」之前,他并不能无中生有。获取了短期利益,必然丧失长期利益,而且还要加手续费。获取了短期内「抑制通胀」,必然是长期内物价涨幅更高,而且加上手续费。

如果央行每次提高存款准备金,可以让 0.5~1 年之内,短期的物价平抑。但从 2~5 年的长期来看,会破坏实体经济,企业倒闭。使得企业产出的实体物资更少,在中长期物价涨幅会更大。

打个比方,央行的作用,好比是吗啡。他可以让你在开刀的 2 小时内,不感觉到疼痛。可却会在开刀之后的 2 个星期,让你痛得死去活来!

21.5% 的存款准备金率,对中国无疑是有害的。他极大地扩展了银行的息差,使得中国金融系统变得无效。储户,企业,商业银行,均为受害者。

用 21.5% 的存款准备金率,用一句话就是「胡作非为」,完全不切实际。中国应该尽快将存款准备金率降低至 8%,才能在中长期恢复生产活力。

用中国央行的调控方案,是饮鸩止渴。牺牲了未来 10 年的实体经济,只换来最近 1~2 年的物价小幅回落。

短视啊。

(yevon_ou@yahoo.com,2011 年 7 月 15 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