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之治(4)—-晋国 #F160

三代之治写到第三篇,已经用去了大半的篇幅。但说的全是西周初期的事,和题目完全不贴切。

其实写到现在,全是铺垫。我们真正要说的,只有一句话。

可惜第四篇仍是铺垫,仍切入不了正题。因为我们还要花点笔墨,写写晋国。

一)周室

从 BC1046 年姬发建立西周,一直到 BC771 烽火戏诸侯灭亡,三百年的时间,乏善可陈。

文武成康昭穆,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五任帝周穆王。

周穆王发动了周朝最大的一次远征,向西扩张,一直到西方遥远的尽头。

他想去看看西边的西边,到底有些什么东西。

最终他走了很远,很远,超过了所有已知王朝的界限。

最终他见到了一座无法攀越的雪山。皑皑白雪苍茫万里,让所有人巍峨而臣服。

在那白雪之下,有一个长发的女子。

这山叫做昆仑山。

这女子,就是传说中的 「西王母」。

文武成康昭穆,共懿孝夷厉。

到第十任周厉王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 「国人暴动」。国人暴动之后,并没有马上设立新王。而是以贵族协商,类似于 「共和制元老院」 的一种管理制度。

但是,大家觉得共和制,就需要有所监督。

所以,从 BC828 年开始,设立了史官。

史官的作用,是当 「国王不在位」 的时候,记录大臣们都做了些什么。类似于独立董事,免得发生监守自盗的事情。

一开始,史官记录的事情很简单。无非某年某月某王即位,但之后,就流传下来的国家大事就越来越多。

因为史官的设立,中国古代历史的记录。远远超过各大文明古国。历史上比 China 渊源悠久的古文明不少,可是论历史记载,中国是天下第一。

「国人暴动」 的那一天,就称为 「信史时代」。

从那一天之后,中国编年史上的所有事情,都是清清楚楚的了。

文武成康昭穆,共懿孝夷厉,宣幽平

厉王之后再二代人,就到了周幽王了。然后就是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

但正统历史研究圈,一般不认可 「烽火戏诸侯」 的说法。小说家言,作为轶事,是蛮有趣的。但朝廷大事,不是这么运作的。

无论如何,西周是亡了。

值得一提的是,西周灭亡之后。并不是简单的 「周平王东迁」。

中国的教科书,简直就是谬误的大本营。

西周灭亡之后,是二王子争立。其中周平王东迁,占据了东都洛阳。

而在陕西镐京,拥立了另一个王:周携王

天无二日,一国容不下二主。

周平王和周携王之间,又经历了残酷的斗争。一直到周携王 12 年,平王成功地策反了携王最重要的大臣虢侯。才把丫的陷到坑里。

在《东周列国志》和《通鉴注》中,我们听说的历史是:

从前,周孝王有一个养马的小官。

周平王东迁,养马官一路护卫。鞍前马后侍候得很是周到。周平王很是满意。于是和他说,「镐京反正被犬戎占着,一片残破,如果你能把镐京收复回来,我就把老家旧首都赏封给你」。

周天子一向是最擅于开空头支票的了。

这就是秦国的始祖。

于是,秦襄公就象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和犬戎干上了。

当时秦国刚刚受封诸侯,似乎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子爵。但是为了独立和自由,新生立的秦国和犬戎打了一百年的仗,至少有五任秦王是战死在沙场。最终赶走了犬戎。秦国得到了周室原来的首都,肥沃的关中盆地,建立起夺取六国天下的基础。

可是,更深入地一点看 「非教科书」 的历史。我们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西周灭亡后,周室首先发展为东都周平王,和西京周携王并立。

周携王被杀之后,留下的权力真空,才有秦赢填补。

犬戎在攻陷长安之后,抢劫一通是退走的。姬周家人占据镐京。

真实的历史记录,远远仍止模糊。

二)晋

当年周成王拿起一片叶子,放在弟弟的头上,说 「喏,这就是我赏赐给你的」。

没想到姬旦就在旁边,说:「君无戏言」。

于是虞就被封在了晋,这就是 「桐叶封弟」 的由来。

如果我们再看一遍图一的《西周地理图》。我们会发现,所谓的中华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占据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

在西周的时候,所谓的 「中国」。长已经有了三千里,而南北的 「宽度」 却不过数百里。

这是因为西周时期,华夏中国人的分布,是严格地按照 「黄河二岸」 的。

从最西边的首都镐京,一直到最东边的齐国临淄。

如果我们去掉一个例外 「燕」[注 1],则整个文明,就是一个河带。

如果你有一支无敌海军,你就可以从头打到尾。灭掉所有的国家,你根本就不需要陆军。

经历完了西周初年的筑局,整个文明喘息一口气后,逐渐在向内陆地区扩张。

之后的西周二百年,就是华夏文明逐渐从黄河河边,向内陆一百里,二百里,三百里扩张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 「晋」 的故事。

虞最初第一块封地,在绛。

「绛」jiang,大红色。在山西临汾。

如果你看地图。绛其实就在孟津渡的背面。洛阳的正对岸。

虞被封在了绛,意味着周姬的势力,终于越过了黄河,向黄河北岸开始发展了。

虞燮武成厉靖,釐献穆殇文昭

在整整的十一代晋王之中,晋国默默无闻。

一直到周平王三十二年,晋昭公把他的叔叔封在了曲沃(山西曲沃)。又过了六年,晋国发生内乱。桓叔和孝侯都有继承权,于是就发生了王权战争。

和一般的王权战争不同。普通的 Game of Thrones 主要发生在宫闱之中,一杯毒酒,一群刀斧手,就足以完成绝大多数的事。

哪怕一旦要发生战争,中央和地方的实力差距往往很悬殊。打上几个月,也就分晓了。

但是晋国这一次的王权战争,是额外的例外。流血中的流血。

奇迹般的,这场战争足足打了六十年。隔了三代人,最后才分出胜负。

绛方:晋昭侯 → 晋孝侯 →鄂侯 → 晋哀侯 → 晋小子侯 → 晋侯缗

曲沃:曲沃桓叔 → 曲沃庄伯→ 曲沃武公

至于胜负,你看看 「哀侯」 在哪方,就知道了。

战争能打这么久。和山西特殊的地理形势有关。

当年昭侯把老叔封在曲沃的时候,他肯定没想到,在曲沃的浅层,发现了一个巨大无比的地表铜矿。

在当时,金属冶炼能力低下。金属来之不易。

一个地表的高品质浅层铜矿,就意味着源源不断的兵器,铜器,权力,财富…………简直是暴富。

而另一方面呢,绛城作为晋国经营几百年的老巢。他也有得天独厚之处。

在绛城旁边不远,有著名的山西 「运城盐湖」。

这个湖不大。以今天的眼光看,更是小得可怜。但他是一个盐湖。

如前面齐国篇所说的,齐国费尽力气,才打到了海边。获得了海水浅滩,可以晒盐。齐国由此富甲天下,一跃成为东方大国。

而晋国初生,背靠这一个盐池,也能获得不菲的产量。晋国因此而聚集大量财富。

一个有铜,一个有钱,于是双方实力形成了富有的对峙。

另外一方面,周天子也不消停。周天子是比较偏向 「绛」 方,毕竟人家是首都正统。周天子二次发兵,拉偏架。

但总体而言,富有的拿钱的人,长期战争最终总是打不过寒冷的铁血的武士。

拿钱的总是打不过拿铁的。

在铁血中长大的曲沃一族,坚毅不拔,最终灭了富有的绛城一族。

曲沃武公灭晋之后,搜刮绛城内的所有金银财宝,聚集了一笔天文数目的巨款。献给了周僖王。他只有一个要求:谋求政治上的和解。

当时绛城一系,已经被灭了。平时周僖王还能拉拉偏架。但灭了之后,就好像美国不便于参与南越战争。进献的财宝也不小,周王室国力也大不如前,周僖王最终接受了这笔钱。并承认了曲沃一系,对晋国的统治权。

[注 1]:有一种说法,认为燕国的设立,是为了追击逃亡的商太子武庚。而武庚最终建立了辽西的燕北国。

三)曲沃武公

「曲沃灭翼」 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之前说过,曲沃产铜,有一个高品质的露天铜矿。而绛城产盐,盐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而如今一个产铜的势力,吞并了产盐的势力,会发生什么情况。

结果就是一个超级大国的诞生!

周天子的短视,造成了严重的连锁反应。

「曲沃灭翼」 产生的第一个连锁反应,就是周王室的彻底完蛋。

烽火戏诸侯的时候,一直有江湖传言,说犬戎的兵力,是周太子引来的。

因为 「倾城博一笑」,周幽王宠爱褒姒,而且有意更换太子。

诸侯之中,传言纷纷,都认为犬戎是周太子联络来的。而且说不定还有 「开城门」 之类出卖祖国的事情。

所以周平王在诸侯之中威望很低,这才是东周衰弱的最直接原因。

当时周天子的王庭在洛阳。直系部队有左右二虢。

而史书说他 「唯晋、郑是依」,除此之外,东方各国就不太卖周平王面子了。

武公灭晋,虽然大家都是晋王室一家。可人家当年是属于绝对的被打压排挤派。打下王城后,被周天子赶走的都有二次。

你说,这样的气如何咽得下去?

晋武公虽然向周天子称臣,献上所有的金银财宝换取一个政治和解。可是这口气,他是始终闷在心里的。

我们小时候看《东周列国志》连环画,大约到了第七本的时候,就讲到了 「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这个故事,就是讲的晋武公的儿子,晋献公(大大有名)使用计谋和突袭,灭掉了虢国的事。

虢国的灭亡,那可是真正非同小可的事。

虢国不是普通的国家。他是周天子的近卫军。虢国国君,长期担任 「卿士」。也就是六军统帅。周天子二次干预晋国内战,都是虢王统领的军队,可以算得上世仇。

如果要打个比方的话,东西二虢国,相当于象棋中的 「士」。

而如果从地理上看的话,虢国的位置,在虎牢关!

打过三国志九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这意味着什么。

晋献公靠着计谋和突袭,突然之间攻陷了虎牢关。这对洛阳是巨大的打击。

看看三国志地图就知道,周天子这下十成死了八成。周室的最终灭亡,可谓从 「唇亡齿寒」 开始。

曲沃武公的第二个连锁反应。是晋国从此政治体制改革,「不设公卿」。

不设公卿的意思,晋国从此是没有亲王的。

因为王权战争实在太痛苦,太惨烈。

晋武公痛定思痛,他决定做了一项重大的改革。晋国之后所有的历史,都没有亲王。

我们知道,「分封制」 是整个西周的基础。天子的儿子为诸侯,诸侯的儿子为公卿,公卿的儿子为士,士的儿子为庶人。

而晋国的改制,就是完全不分封。老皇帝死了,他就只有一个儿子。其他儿子统统赶走。统统赶到外国去。

这样一来,晋国就完全成了一元体制。

三百年后,秦国变法。秦孝公启用商鞅,秦一跃成为天下第一强国。并最终混元宇内,统一了六国国土。

秦的法宝是什么,就是 「郡县制」。

在战国之中,秦国率先使用 「郡县制」。国土不再分封。皇帝一元地掌握所有主系势力。然后通过培养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来代他管理庞大的土地和国家。

「大一统」 的郡县制,焕发出远超六国的动员力。秦国因此击败六国,夺取了天下。

而在晋武公的时代。他实行的是不那么彻底的 「郡县制」。

晋国不设公卿,所有的王子统统赶到外国去。晋王再聘请一大堆有才干的人,来担任公卿。管理国家。

但是,公卿们仍然可以 「分封」。每一个公卿都有他们自己的土地,领地,民众。所以晋国的 「郡县制」 是早期的郡县制,是不成熟的郡县制。

晋武公 「不设公卿」 之后,晋国的国力开始急速膨胀了起来。

之前的十二代君王,晋国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国。之后又打了几十年的内战。

而到了他儿子晋献公时代,晋国已经成长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区域性大国。而且肆无忌惮的攻击别国,见人就咬,于是拉开了春秋战国的序幕。

晋献公一生灭了大概不止 10 个国家。包括 「十二诸侯」 中的霍,周天子近臣虢国。晋献公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重耳。

晋国的历史,基本从姬重耳手里开始,他的故事太有名了,不必赘述。我们只需知道重耳当年为什么要跑来跑去 「不设公卿」 他不能在晋国待着了。

或许也有人会问,「郡县制」 这么牛逼。用之则强。晋国用了成长成区域性大国,秦国用了统一天下。

那么别人为什么不用。周王室和六国为什么没有选择 「郡县制」。

对的,「不设公卿」 是很 NB,牛逼到最后把自己命都丢了。

晋国的不设公卿,意味着他没有宗室的力量。没有王族的力量。没有血亲的力量。

在扩张的时候。晋国是如彗星般的崛起。到晋文公重耳时代,成为 「春秋五霸」 之一。

晋国之后的历史,各个大家族大权臣,基本都从姬重耳的一班幕僚臣属开始。晋国所谓六大家族,全是跟着重耳一起逃难的嬉皮青年后人。

但是 「不设公卿」 的后果,一样严重。

因为臣子们不停地建立功勋。所以晋王要不停地封赏土地给他们。而王室本身的人才却无法增长。无论王扩张得多大,他永远是孤家寡人一个。并依靠臣僚来管理庞大的国家。

日积月累,经历了约二百年的侵蚀。最终晋王王室人才凋零,晋王孤家寡人。而六大家族则瓜分了全国绝大部分膏腴。

晋国最终的下场是 「三家分晋」。

因为你没有宗室的力量,没有亲王的力量,没有姬姓人的力量。

最终晋国打下了天下,但却是魏赵韩的。

或许还有人问,彻底的完全的 「郡县制」,象秦国那样,连臣子都不分封。就不会导致三家分晋。岂不是完美。

秦国死得更惨。

因为秦国的权力结构,什么东西都不分封。一切掌握在皇帝一个人的手里。

但皇帝会老,会死,可能出幼主,也可能有昏君。

秦国的问题,是皇帝一旦被掌握在奸臣的手里。「指鹿为马」 则群臣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

赵高凭借诡计,掌握宫廷。就好像 「夺心者」 控制了心脏。一下子就把秦国的朝廷杀得干干净净。

《史记》记载:「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

天下大权集于皇帝一人之手。则皇帝很容易陷于宫廷阴谋之中。一旦 「中枢」 被夺,后果不堪设想。

相同的故事,此后刘邦先是半郡县,半分封。

到汉景帝时 「七王之乱」,再使尽了力气改为集权。

曹魏帝国基本上是集权。于是司马懿一夺权,曹家就亡了。

此后开国皇帝司马炎痛定思痛,做了他这辈子 「最明智」 的一件事。大封司马姓各族到全国各地,于是发生了 「八王之乱」。西晋灭亡。

南朝 「宋齐梁陈」。刘宋基本是分封制,于是四代皇帝打了三场内战。

齐吸取教训,特别警惕亲王,于是亡于暴君。

梁分封诸王,结果 「侯景之乱」 时,诸公子争位,梁朝灭亡。

宇文家灭亡的原因,基本和曹魏一样。

分权和集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就像西方谚语一样,「权力的架构,是一个永恒的难题」。篇幅太长,根本不容分支展开。

本篇的题目是《三代之治》。显然,本节仍不能完工。我们还要写第五节。

(yevon_ou@163.com,2014 年 4 月 21 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