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之治(1)—-西周创国篇 #F148

吾甚武,是为武王

一)孟津

公元前 1046 年,姬发率领他的大军,在洛阳孟津渡渡过了黄河。灭掉了商纣,建立了周朝。

这二天我在看平势隆郎写的《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该书水平一般,水货多于干货。作者翻来覆去写的就是一句话:「夏商周并不是一个朝代,而是一段前历史」。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我们先来贴一张商代地图:

华夏民族的起源,一般认为发芽于河南腹地。更早之前,则是从渭河进入河南,但此段只有考古足迹,并无文明。

再更早之前,中国人是从伊朗来的。「中国人」 和北京猿人并不是同一个谱系。中国人把北京猿人杀光了,并占据了这块土地。其秘诀就是 「马拉战车」。

再之前,全地球几乎所有的现代人,都是从西奈半岛来的。大约 20000 年前,一群 2000~3000 人左右的迁徙部落,走出了西奈半岛。他们是探险支队的第三批,也是唯一成功的一批。

这 3000 人的后代,构成了今天全球七十亿人口的祖先。中国人和日耳曼人差异其实就二万年。

要查询人类扩散的足迹。方言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人类在一个地方定居越久,语言就越分化。方言的种类就越多。

而每次人类向外迁徙,2000 人一个族群,一般都是讲同一个语言。所以新占领区域方言很单一。

从这个角度观察,人类大致发源于西非象牙海岸。当地有超过 150 种土著语系。甚至有完全靠吞口水来发声的语言。而到了东亚海岸,语系就急剧缩小到 30 种左右。

扯得远了,我们先回到正题。西元 1046 年前,姬发率领他的大军,渡过孟津,开始讨伐传说中荒淫无道的商纣。这是几乎无争议的表面史实。

二)子受辛

商纣一辈子打过三次仗。第一次打西北黎,赢了。

第二次征讨东夷,他还是少子。勇冠三军,有万夫不当之勇。大胜,从而确定了帝嗣。

第三次东夷再犯,商纣派出了他所有的军队。在东线也是节节胜利。

这里就牵涉到了一个概念。「商朝」 的实际疆域有多大。

答案是很小。基本就河南省。上不过黄河(可能包括河北边很小一块区域)。

西不过潼关。

南不下宛地。

东不过淮河。

商朝的首都是朝歌。朝歌在哪里,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但其实朝歌就是洛阳。

整个洛阳盆地很大。商王朝有著名的六迁都城。最后盘庚才定都于殷。其实他迁来迁去,都是在洛阳盆地内打转。

最后才选中一块当时水草比较丰盛的土地。并不一定是现在的洛阳城。朝歌离洛阳 80 公里。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 「商代地图」。就会发现,古代的城郭,基本都是沿河流而建。

沿河流有很多好处。一方面人和牲畜需要喝水。一方面河边比较安全,不容易迷路。如果定居的话,河流可以灌溉。有了木筏之后,交通效率更远远不是陆路可比的。

所以世界诸大文明,都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

商王朝当时的扩张,就沿着黄河,一路向东。从开封,商丘,滑台,逐步向东扩张。

在扩张的途中,他和本土的土著势力,起到的冲突,就是 「东夷」。

另外,古黄河向北。快进入山东境内。那就是齐人。

商王朝其实一直到商纣王在位的第 29 年,状态还不错的。帝国一直处于扩张,国内他们也是最强大的势力。内政也还太平。

公元前 1046 年,商王朝派出了他所有的兵力,东征淮泗。这一仗也打赢了。商王朝国土进一步扩张。

这在这时,姬发突然渡过了黄河,偷袭商都!

周的老家在陕西。到周文王姬昌的祖父那一辈开始发迹。聚拢了一群族人,躲缩在陕西的山谷里繁衍生息。

从理论上来说,周部落尊奉商朝为老大。就象《封神榜》中说的八百诸侯。其实就是散落在山间田野的八百村落。商有一些部落领袖的权威,但也管不到太内政的事。

周的突袭,是一个巨大的事件。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黄河是一条巨大的河流。在黄河上,有十二处较狭窄的区域。也就是传统中 「黄河十二渡口」。

其中,河南孟津,也就在洛阳的边上。是条件最良好,交通最方便的第一渡口。因为他的河中有沙洲。无形中渡河距离就少了一半。

BC1046,姬发率领他的全部军队,偷渡过了孟津。该兵力一般估计在 5000 人左右。全是土人,拿着刀叉和木棍。现代人只要一挺机枪,就能把他们全灭。

姬发有点犹豫不决。已经过了河,却不敢向前走一步。

试图占卜,龟壳仍在地上,大凶。

姜子牙一把把龟壳拂在水里。说:「人只要大凶,连天都怕你」。要这些东西干什么。

于是周部落向东前进。商朝的所有军队,都在遥远的东方前线。商纣王仓促之间,只能组织王都的一些奴隶,发给他们兵器。指望他们为商王室作战。

没想到临上战场,这些奴隶突然调转了戟头。转过来攻击商的卫队。商王室于是大败。纣王自焚。这就是 「倒戈一击」 的由来。

三)周王朝

我写这篇东西的意思,是告诉各位,你们以前学的中国历史都是错的。我就讲点正确的 「正史」。要看详细的讲究,请看历史系。

中国的教科书,整个就乱七八糟的。全都是乱写。武王伐纣,被写成了替天行道。再下去也和《封神榜》没什么区别了。

周朝灭商,产生了巨大的军事的,政治上的冲击。

首先,周武王姬发,并没有真正的灭掉商朝。

商的灭亡,和 「秦」 帝国很相似。都是主力部队在外,变生肘腋,被人攻进了首都而灭亡。

当时秦国的六十万大军,主要分成了二个部分。三十万大军北上,由蒙恬率领。到长城一代抗击胡人。

三十万大军南下,开拓了长沙通道。一直打到了广州。

而秦的咸阳本土,几乎是空的。

大泽乡起义之后,秦国内几乎完全没有兵力。只让章邯 [注 1]带着一些二线警卫部队,就灭掉了起义军大部。杀了项燕。

然后秦军通知了北方主力南下,在巨鹿之战中,秦军意外地被弱小得多的楚军击败。最终导致了秦室的灭亡。

而秦军南下那支部队呢。因为距离较远,回援不及。当他们接到消息时,咸阳已经陷落。

然后秦军内部发生兵变,主官被杀。兵变的首领赵佗,将南下的道路全部捣毁。封锁南北交通。

几十万秦军聚集在了广州,又抢了许多本地媳妇。形成了南越王国。一直到汉武帝的时候被灭。

这就是广州城的由来。

[注 1] 丫还不是军人,是农业部长(少府卿)

言归正传,说回原题。历史上以 BC1046 作为周商分界线。但其实商王朝的主力军队,并没有灭亡。

商的主力在东夷,听见朝歌陷落的消息,便急急忙忙回赶。纣王的儿子,叫做武庚。

但是,这是一支没有根的军队。民政对于军事的意义,相当于吃饭对于铁汉的意义。

虽然他们手里仍握有最精良的武器,但是他们的妻子儿小都在朝歌。他们回军的沿途,吃不到粮食补给。他们跋涉行军病弱了将士,得不到补充。

没后勤的军队,比有后勤的军队,至少要削弱一半以上。

这一段的历史,在中国的教科书上,根本就没有提。

姬发在攻陷朝歌后,返回到了他的陕西老巢。或许是抢劫够了,没有久待的打算。

为了防止商军主力的反扑。他留下的三个军团。霍管蔡。

霍国,管国,蔡国,土地是军队的滋养。虽然一开始周家的军力,不如商王朝。但占据了土地,总能慢慢养起军队。补血量已经逆转。

可是没想到姬发刚一回到陕西,没过一年就死了。他的儿子成王只有三岁。周王室内部,立即爆发了权力斗争。

在陕西的周军老巢,摄政权落到了老四姬旦手里。

在河南的霍管蔡三国,和东返的武庚商军主力,汇合在了一起。结成同盟。爆发大战。

这一战的战役,极为血腥。前后打了三年,规模是 「牧野之战」 的十倍。史书上说 「血流浮杵,赤地千里」。

战役的最终结果,西军获胜。武庚被杀。

纠此一役,中国的版图上,又多了几个诸侯国。管,霍,蔡,国君虽然被杀废,但国家却保留了下来。

商王朝最后的主力覆灭。商和周之间,也达成了谅解和势力划分。

商朝同意臣服于周。商朝的遗民,成立了自己的国家。就是 「宋」 国。包括后世著名的宋襄公,其实都是殷商后裔。

从某种意义上讲,商朝并没有灭亡。他们只不过由一个至尊王位,下降为了诸侯宋国。

后世有一种说法,说殷民在商灭亡之后,无以为生。所以去做起了买卖生意。这就是 「商人」 的由来。我对此种说法表示存疑。

商人原有的首都朝歌,作为东征战役的战利品。周公不愿意吐出来。就封给了老九康叔,这就是 「卫国」 的由来。

有一种说法,认为孔子是帝室。是商王的后裔。因为他对姬姓,周王室,始终是耿耿于怀的。虽然孔子一辈子都在喊 「尊王攘夷」。但他打死都不为周王室效力。

一直到《论语·八佾》,孔子说:「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意思才是五百年前你抢去的东西就抢去吧。陈年烂谷子,俺们不说啦。

四)易经

接下来,我们讲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姬旦

姬旦有多伟大,用怎样的形容词都不够。

可惜,我们看了一下篇幅。姬旦要用去好几章的章节,而本文已经太长了。

所以我们划分为二篇:西周创国篇,姬旦篇。

另起一章。

关于易经的著作,我推荐写得最好的是苕木匠:http://bbs.tianya.cn/post-no05-63418-1.shtml

这才是原原本本的正朔。里里外外把道理都讲透了。推荐各位去读一读。

苕木匠一生苦寒。全部的心血,最终写成了一本《周易正读》。

他的 QQ 是:605062871

各位可自行企鹅向他购买。yevon_ou 很少推荐书。但这本是绝对的精品上乘之作,易经看这一本就够了。

(yevon_ou@163.com,2014 年 3 月 27 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