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最初的大意,是想要写一篇文章《央行可以回收多少流动性》。后来试算了一下,发现篇幅太大了。不得不减为三个独立的短篇:准备金率,利率,央行票据。
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回收多少流动性?
新一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从紧」的 2008 货币政策。12 月 8 日的晚上,央行便急不可耐地提出了年内第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 1% 百分点,至 14.5%,创历史新高。
通读任何一本大学课本,在传统的教科书上,存款准备金率,被描述为一把「巨斧」。他直接影响了货币乘数,对宏观货币流动量影响巨大。可以立竿见影地回收流动性,冻结货币数千亿云云。
成型于 80 年代的传统教科书,通常都是错的!
1)存贷差
好了,现在让我们看看,存款准备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存款准备金的实质,其实是「存贷差」
举个例子,按今天的定期存款利率 3.87%,假设银行收入 10000 元的存款。他该怎么运作。
利息成本:10000 * 3.87% = 387 元
银行工资:200 元
银行放贷:-10000 * 5.87% = -587 元
银行一般而言,靠「存贷差」生活。当银行收入 10000 元存款时,他就要设法找到一家企业,或者「个人按揭」者,总之把这一万元钱借出去。这样借贷方的利息,才可以支付储户利息,并应付银行营业开支。
但假设现在存在「存款准备金」率呢。10000 元的储户存款,银行不能全放贷出去,而要按法规,存放 8% 在中央银行无息(或微息)。
利息成本:10000 * 3.87% = 387 元
银行工资:200 元
银行放贷:-9200 * 6.38% = -587 元
当银行只有 9200 元可以用于「生产经营」的情况下,银行就不得不对贷款方,要求更高的利率。比如说 5.23% -> 5.68%,才可以保持微本利润。
再进一步,如果「存款准备金」提高到 14% 呢。那银行就只有 8600 元可以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了。
利息成本:10000 * 3.87% = 387 元
银行工资:200 元
银行放贷:-8600 * 6.83% = -587 元
如果我们再大胆设想下,假设有一天,PBOC 再大发神经,把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 20%。则:
利息成本:10000 * 3.87% = 387 元
银行工资:200 元
银行放贷:-8000 * 7.34% = -587 元
银行就必须要求 7.34% 的贷款利率。可见,随着「存款准备金」的变大,银行「存贷差」也将不断拉大。本来扣除 2.00% 涵盖银行手续费,就能营业。而后来则逐渐拉大至 3%,4%,5%。。。。。。
2)金融竞争
行文至此,仍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包括 80 年代教科书,仍然是写到,「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显著影响货币乘数」,大规模降低货币供应量。
但问题是,现在已经不是 80 年代的了。
一个显著的问题是,「老百姓能否忍受如此大的存贷差?」
不要忘记,现代商业银行的崛起,就是建立在 16 世纪,犹太高利商人的高利贷情况下。当时的犹太人,存款只有不到 1% 利息,而贷款往往要收 20~30% 年利率。
由于利差太大,才会有现代化商业银行雏形出现。问贷款方收取 5% 的利率,向储户提供 3% 的利率,以其非常小非常窄的利率,彻底击败犹太商人,改变现代金融的命运史。
在 80 年代,人民别无选择,他们只有银行一项可选。
可在 21 世纪的今天,人民可以选择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创业,股票,基金,权证,期货,黄金,房地产,艺术品,连锁加盟,提前还贷,QDII………
在 1993 年初,也就是上一期「宏观调控」之际,曾有人提出。只加贷款利息,不加存款利息。这样既压缩了投资冲动,还让(国有)银行大赚特赚,岂不是二全其美?
而实际操作的结果,却是非常的糟糕。
当时的法定存贷利率,已经相差到 5.00% 之多。其最终执行结果,就是「地下金融」横行,小钱庄横行。
银行根本没资格收取这么贵的费用。二张板登,一部电话,一些非常小成本的营业厅,也能提供类似的服务。通过「资金掮客」,或者窃取名单,他们直接找到了上家下家。「手拉手」就可以完成交易。「跳银行」成为了时尚。
息差赚得太黑,银行反而没生意。
时至今日 21 世纪,手拉手「跳银行」仍是屡见不鲜。银行储蓄仅只有 3.23% 的利率,而风险最低的有抵押个人住房贷款,却要 8.613% 的利率。谁会不厚着脸皮,问亲朋好友借一点。
差 1%,2% 或许嫌麻烦脸皮薄,可如果差 5% 呢。谁不是把上上下下所有资金都动用,免得给银行赚!
我们很惊讶地发现,在欧美成熟国家,他们是很少动「存款准备金」率的。
为什么,因为他们的金融太发达了。他们不仅有银行,而且有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四大金融支柱,数之不清的上千种金融产品。。。。。。
存款准备金率,其实相当于仅对银行业征税,所以也称作「存款准备金税」。他唯一的作用,是使得银行业竞争力降低,服务息差拉大。。。。。。在一个金融丰富的国家,银行就会被其他行业淘汰。人们会转而保险、证券、信托。企业可通过 IPO 股票或债券融集资金。
现在已经不是银行「一枝独大」的 80 年代。中国央行如果真的想紧缩银根,就必须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四大支柱一起来。否则,银行业空出来的地盘,就会被其他金融产品所蚕食。
比如说,保险公司每张保单,压 14% 保费在保监会。上市公司每次 IPO,押 14% 资金在证监会,作「监管准备金」云云。。。。。。。
3)长短期
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欧美发达国家,「存款准备金率」一般都维持在 7~8% 左右。不仅很少变动,而且数额都差不多大。
为什么?因为最佳的「存款准备金率」,应该是 0%。这样银行收入的 10000 元钱,全部都可用于放贷,银行业的息差中介费最小,人民最幸福。要知道,200 年前是没有「中央银行」的!
欧美国家把「存款准备金率」定在 8%,不是想给老百姓找麻烦。而是为了所谓「审慎性需要」。按照巴塞耳协议,保证银行本金充足,储户利益安全,审慎监护。
中国目前把「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一项政策工具,已经远远偏离了此一金融工具本来目的。饮鸩止渴。
从短期来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确是会抽紧市场资金。银根收紧,而压缩一时的通涨。
而从长远来看,人们就会选择「绕开银行」。企业会转而向股票债券市场借款,居民会转而向亲朋好友融资。银行被日益边缘化。
地下钱庄盛行,温州「抬会」普及。
对国民经济,十分有害。中国未来服务业,最重要的一环「银行」,就此衰弱。被社会「资金往来」边缘化,宛如现代商业银行取代犹太商人。地下钱庄取代商业银行。
这无论是对监管,对安全,都十分不利的。从长远来看,「存款准备金率」,还是得跌回 8% 的。
(yevon_ou@yahoo.com,2007 年 12 月 8 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