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国之路,无非六个字「多生产,少消费」。
1)序章
写这篇文章,源于整理与「钟庆」先生的一次讨论。钟先生何许人也,钟庆先生的网名叫做 foolish_smallpig。小猪也罢了,钟先生号称是他写了《刷盘子·还是读书—-论毛泽东的高瞻远瞩》一书。此事非同小可。
至少、这本书很厚。书厚就写了很多文章。文章多就说明至少他在思考,而且思考渐成体系。虽然我们坚决不同意他的观点,但至少一个「思考很多而成体系」的人,还是令人敬佩的。
此时,针对中央台热播「大国崛起」,钟先生写了篇「大国衰弱之路」,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设想。
从表相上来讲,晚清是一种比今日更纯粹的「市场经济」。晚清国家控制的范围,比今天更小,更接近「自由放任」。晚清缺乏垄断,没那么多的中央企业。晚清还保护私有产权,皇帝承诺「永不加赋」。大清律接受堂辩与诉讼。
但晚清为什么还是输了,输给了列强,又输给了日本。晚清一天天走向衰弱,这一种「更接近」的市场经济,为何没有带来强国?
从严格意义讲,作者的提法并不准确。晚清并不是永不加赋,虽然官方的税率很低。但实际操作中,「压秤压砣」屡见不鲜。吃拿卡要,各种杂费远远高于税赋。晚清也不是自由经济。如政府规定非指定不能贸易,所以才产生了广州「十三行」大型商会。晚清更不保护私有产权,皇帝想抄谁就抄谁,和绅、曹雪芹家都被抄了。
只不过做文章,要讲究大局。在技术上驳倒,没挑战意义。我们必需承认,尽管有这样那样四不相,但从横向纵向比较,晚清确实有一点「更市场经济」的苗头。那我们要问,晚清为什么衰弱了?
大国之路,究竟是什么。
2)多生产
大国之路,无非就是六个字,「多生产,少消费」。
世界上成为大国富国强国的国家很多,但综观他们发展轨迹,经验往往难以总结。西方经济学给出的经典答案,是「看不见的手」。
而我们实际操作,会发现有很多的特例。除了英美自己外,其他几乎德国、日本、苏联俄国,乃至今日中国,几乎都不按教科书学的。
在钟庆先生那篇「大国衰弱之路」中,他对市场经济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市场经济不是强国之路。例子之一,就是晚清并没有强大起来。所以愤世疾呼。
而我的观点与他不同,我认为市场经济永远是有效的。恒正确。西方科学和马列不同,公开辩论,每天都经历几千几万次挑战,哪有那么容易破绽的。
但晚清事实是没有强大起来,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都知道,GDP = 投资 + 消费 + 出口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 GDP,其核心思想是效率最大化。总产出最大化。西方经济学永远是正确的,按照「看不见的手」那一套去操作,我们永远可以获得最佳解,获得最大的 GDP。这是恒等真理,到今天也没有被驳倒过。
但问题是,生产力≠国力
德国倭国俄国中国的科学家仔细考虑之后,发现其实「生产力≠国力」。更严格地说,「投资=国力」。
一个国家的物资被生产出来以后,「消费」的部分就消费掉了。酒入愁肠,化作琼浆而出。对社会残留并没有裨益。真正有价值的,是「投资」。
今天我多造一个钢厂,明年我多造一个船厂,几年以后,形势就不得了。
如果我们追求「国力最大化」的话,我们并不需要追求 GDP 最大化,而只要「投资」分项最大化就行了。
「GDP 最大化」其方程的解,是看不见的手。
而「投资」最大化,方程解就不是纯市场经济了。德国那套,日本那套,苏联那套,乃至计划经济都很有效。
3)少消费
GDP = 投资 + 消费 + 出口
要「投资」大,则 GDP 要大,消费尽量尽量小。「多生产,少消费」。
此事说来容易做来难。当今的西欧诸多民主国家,信奉彻底「看不见的手」,对外交流对内民主。可他们的实质增长并不快,不足 2%,排在世界末流。
因为「看不见的手」,虽保证 GDP 最高。但同时消费也很高,民众很快乐。可谓「多生产,多消费」。积累有限。
50 年代末的苏联和老毛,实行的另外一条路子。
斯大林的逻辑很简单,减少消费,那好办啊。上机枪,谁敢去买面包就枪毙。多生产,那更好办啊,都给我赶到集体农场去,让监工用鞭子抽。
老毛搞到后期,人民公社里面,社员每天要劳作 16 个小时。旁边随时有检察大队,谁敢偷懒,谁就是「地富反右」坏份子。
消费方面,老毛更是苛刻。且不说 1960 年饿死三千万人。每月定额供应 28 斤粮食,买油买肉都要凭肉票。每月发工资的当日,规定必须要吃糠,节省出一天「忆苦思甜」。
可惜的是,这些措施,效果并不太好。我们并不是惋惜几千万人命牺牲。可惜的是,即使在如此巨大人民牺牲下,「投资」还是不多。可谓「少生产,少消费」。
问题的关键,今日之社会,已不是几千年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方案很简单。只要有足够的农田,劳力押下去,产量总会增长。甚至「奴隶制」,也是种不错的选择。
可在现代工业社会。人类早不靠体力,而多靠脑力能动性,靠「创意产业」。瓦特的蒸汽机,福特的流水线,微软,Intel,都是靠灵感创新冒出来的。无论抽断多少根皮鞭,也不会有计划 google。
老毛那一套,搞到后来搞不下去了。中国精英们容许饿死几千万人,是因为他们相信压缩消费,能尽快地换回强国之路。而如果鞭子不行,就没必要计划经济了。
真正的大富之路,「多生产,少消费」。在大乱之后降临中华,天佑中华,诞生了百年千年难见的聪明人。
邓小平是天下一等一的聪明人。他把一根萝卜吊在驴鼻子前,驴想吃萝卜,就拼命跑。可无论驴跑多快,驴也吃不到萝卜。
邓小平上台后,放手让老百姓赚钱。天下熙熙,均为利往。老百姓一看到赚钱,主观能动性全被调动起来了。「多生产」达到了极大丰富。
可老百姓赚钱了以后,就会想要花啊。这又走回了「多生产,多消费」的西欧老路。明禁也不行,否则会少生产。
邓小平最聪明之处,在于他会「骗」。
老百姓是赚了很多钱没错。可我们有能力让你维持 40% 的高储蓄率,拼死储钱也不敢花钱。此中骗术众多,就不一一细说。比如让你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养不起孩子供不起楼,几年一次的通货膨胀,听证会,中国电信,小车牌照,中国股市………..
可不管行径怎样,最终目的是达到了。「多生产,少消费」
国之大富
4)消费之意义
要讲述消费之意义,首先要阐述一下,中国与西欧诸国,立国根本之不同。
西欧是民主国家,他们立国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民」,为人民谋福利。所以他们把消费看得十分重,是民之根本。人民归根到底的唯一目的,就是消费。消费是终级目的。所以西欧诸国,信奉纯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能保证长远总产出最大。
中国立国之根本,是「强国」。长则恢复汉唐雄风,短则救亡图存,免除被列强日本灭种亡国的风险。所以中国一切国策之根本,是围绕「投资」展开的。尽快把国力搞上去。至于消费,「奢靡之道」也,儒家本就鄙视的。
中国仅在 98~99 萧条期间短暂地提了一下「扩大内需」,骨子里还是国力第一的。谁要以为中国肯大吃大喝,肯定是会错了中央的意。只有在民怨困苦实在太重的时候,才会再提一提。
晚清的政府,和今日之欧洲类似。「类市场经济」使晚清获得了更大的总产出,但「高生产,高消费」。他们并没象日本政府一样,剥削日本民众每一分钱用于「投资」。而是扩大消费。
别忘了,日本从明治维新时代开始,每年发生 1000 人以上的起义三十起。小规模一共二百万起。平均每一个日本人,参加了二次起义。
相比 1860~1900 年的日本人民,富裕的中国消费,简直生活在天堂里。人们只看见明治胜利的辉煌与掌声,却没看见成功背后的冰冷与血泪。
但晚清也有苦衷,他们毕竟是异族政府,不具执政合法性。他们必需以更高的比例投于消费,提高民众愉悦度。
(yevon_ou@yahoo.com,2006 年 12 月 18 日晨)